好课每每是教师在诗意演绎——读特级教师郭学萍的《灰惊鸟》教学

2021-05-08 04:34

郭学萍老师教学的《灰椋鸟》展示了其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情境创设显现大气象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状物散文,作者是我国环保工作者徐秀娟。

在教学《灰椋鸟》时,郭学萍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分别是“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喧闹,体会作者对鸟类的热爱”“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指导方法,内化语言,学以致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目标紧紧抓住了《灰椋鸟》的主要教学内容,能够教给学生们“学以致用”的真正功夫,可以丰厚学生们良好的语言素养。

那么,郭老师《灰椋鸟》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呢?教学《灰椋鸟》伊始,郭学萍老师以“歌曲导入,引出作者”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们没有进入《灰椋鸟》的课文情境,首先便被感人动听的音乐和郭老师的深情赞美陶醉了。

郭学萍老师在上课之前播放了一段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对于这个环节,郭教师还特意做了一个有心人: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多媒体的画面正好停留在这样的一段歌词上——“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徐秀娟是齐齐哈尔人,出生在满族渔民家庭,是我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当年,她在江苏盐城保护站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地而牺牲,年仅23岁。《灰椋鸟》中,徐秀娟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其对灰椋鸟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应该说,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立刻把学生带进了徐秀娟舍身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境中,这对于完成“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喧闹,体会作者对鸟类的热爱”这个目标来说,非常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还沉浸在音乐的情境中时,郭学萍老师对学生们说:“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说,“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在没感受《灰椋鸟》的文字时,学生们便初步感受了徐秀娟人性的美丽,心中的博爱。可以想象学生们的阅读期待。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在真挚的情境氛围中,郭学萍老师对作者与灰椋鸟展开介绍。特别是“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这个环节,特别值得回味——

师:(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灰椋鸟。请大家一起仔细地观察,先看它的嘴是——

生:尖的。

师:它的背是什么颜色?

生:灰色的。

师:如果从远处看呢?

好课每每是教师在诗意演绎——读特级教师郭学萍的《灰惊鸟》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类文阅读:让思维的发展看得见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