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明议论类文本的教学选择
那么,说明议论类文本到底该怎么教呢?笔者认为,可以紧扣“三要素”展开对话实践:既要关注内容——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又要关注结构——思路是什么,逻辑是什么,还要关注语言——怎么说的,表达巧妙在哪里。在具体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教学时需要整体设计、统筹兼顾。为了表述的方便,下面我们予以分别阐述。
1.关注主题内容,体验角色展开对话:站在作者立场,讲观点表倾向。
说明议论类文章既然鲜明地表达着作者的观点,那么学习首先就应该敞开心扉,以虚心的姿态倾听作者的心声,去接纳作者,理解作者,了解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接纳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换位体验,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去看问题,把自己化作作者,来讲述观点。怎么换位体验呢?第一步,大胆假设,虚心求证。即在阅读相关文章前,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提出问题:如果我来写,应该写什么?对于这个话题,读者最想了解什么?他们可能有什么疑惑?然后潜心阅读,一一求证:文章有没有像自己所预想的那样来写,每一个观点是否都很清晰?文章还有哪些内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第二步,角色代入,分层次讲述。即在基本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向“别人”(学习同伴)分层次讲述观点,可以先简要概述,或者是提纲式说明,再逐步详细讲述(渐渐由读转变成说和讲)。第三步,互动对话,答疑解惑。学习同伴现场提出问题,现场答疑解惑。每一个学习者既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角色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
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开始就让学生先根据题目,提出自己大胆的设想:文章应该写什么?学生的想法非常丰富:什么叫克隆?克隆有什么用?什么时候开始有克隆技术的?第一个克隆成功的动物是什么?克隆的成功率有多高?人可不可以克隆?克隆的生物与原来的“主人”是什么关系?克隆技术未来发展怎样……接着,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课文,虚心求证文章有没有讲这些问题,是否讲述清楚了,作者还讲了哪些自己没有预想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将这些问题基本弄明白,初步消化理解。然后,就让学生代表“作者”(或者说是代表科学家)来讲述克隆的相关知识。开始,可以是“零碎”地讲,也就是一个问题一讲;渐渐要求组合着讲,两个或者三个问题一讲;继而要求“艺术化”地讲述,比如可以自问自答,可以故意设置悬念,就像课文第一自然段由孙大圣猴变人引入一样,多一些讲述的技巧。最后,让学生互相提问,彼此作答。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互相提问,挑战自我。学生除了围绕文章中提到的知识发问,还拓宽思路,学会了创造性发问,创造性解疑答惑。这是充分体验角色,在语言运用中内化积淀的表现。
再如《学会合作》的教学,开始也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来谈合作,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该怎样来论证你的观点。接着,让学生仔细阅读,看看作者的观点有哪些,文章又是怎样论证这些观点的,在书中分别标注出来。我们看到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1)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2)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3)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三个“论点”一脉相承,逐步推进,但作者并没有花同样的笔墨论证,而是在怎么合作上充分论证,这说明作者在本文重点谈的是怎么合作的问题。在弄明白这些后,让学生练习“演讲”,换位成作者讲述,也就是从易到难、从片段到全文,从一个论证到组合论证,以“讲述”助“理解”,以“讲述”助“内化”。最后,还可以安排一个辩论:事事都需要合作吗?让学生学习辩证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2.关注结构样式,激活文本展开对话:进入文本世界,谈思路说条理。
说明议论类文本在说明论述的过程中是有方法和顺序的,而每一篇又都是独特的,所采用的顺序和方法不尽相同。比如,同样是说明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介绍说明火星的样子以及水和生命是否存在等问题,全文采用作比较的方法,用地球和火星作比;《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介绍了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未来人们怎样开发和利用海洋,从过去写到现在再到未来,两篇文章介绍的方法和思路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议论文,《陶校长的演讲》“四问”是并列的,每一“问”的结构方式都基本是一致的;而《谈礼貌》选用三个小故事来谈礼貌的问题,看起来好像也是并列的,但其实是有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