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素养三步曲(2)

2021-05-08 04:43


  教师利用名著本身丰富的感染力,运用恰当的情趣激发的方法,就可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喜欢上名著阅读,让学生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二、以制订阅读计划为动力 
  要顺利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任务,就要提高阅读效率,把阅读情趣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动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就是一项有效的策略。教师是制订读书计划的引导者。读书计划要具体可行,每天什么时间读,读多少,每学期读哪几本,怎么检查读书效果等都要有序有据地做出个性化的合理安排。计划一旦确定,就要坚持执行。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虽然课外阅读与高考并不矛盾,但科学合理地安排阅读量能提高阅读效果。有报导认为,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1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若每天坚持15分钟,一周就能读3万多字,一年就可达到160多万字。《红楼梦》前80回约61万字,《三国演义》约80万字,就算每天只花15分钟,一年也能读完。而像《茶馆》《老人与海》《边城》这样的名著,几天就可读完。据此,高中生自读五部以上的名著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笔者针对江苏省考试说明列出的24部名著书目,引导学生做出如下阅读安排:  高二上学期:《三国演义》《茶馆》《老人与海》、自读篇目 
  高二下学期:《欧也妮·葛朗台》《子夜》《飞鸟集》、自读篇目 
  高三:进行高考考查名著篇目的复习。 
  很多学生利用中午10分钟,晚自习最后的20分钟安排阅读,也有早读安排诗歌阅读的。速度较慢的同学40多天也能读完一部《红楼梦》或《三国演义》。学生每天这样定时定量有计划地阅读,既能完成阅读量,又能适应高考,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以养成阅读习惯为目标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能提高阅读效率和效益,还能坦然应对高考阅读理解材料的不断变化。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多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使自己对文章、作者的理解更系统,还能使学生对人、对事、对社会有自己独立、全面、深刻的认识,更能积累、理解和建构阅读材料,应对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高中生做读书笔记的常用方法有圈点、批注,做摘录或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如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类人物较多的作品时,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刚出场的人物或主要人物进行圈点、标注,以防混淆。又如用色彩鲜艳的笔涂抹精彩片段,如《红楼梦》中表现主人公性格特征的片段,《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场面的片段等。再如摘录精彩的语句,可针对《红楼梦》中优美的诗词,在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出阅读要养成三到的习惯,即“眼到、口到、心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鲁迅又在此基础上加了“脑到”,认为阅读要边看、边诵、边写,更要动“脑”思考,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记得住,提高阅读收益。 
  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读书中的“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观点和内容不理解的问题,这是浅层次的“疑”;二是对书中的见解产生的异议,这是读者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深层次的“疑”,如对宝黛爱情的思考。还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思考,如《红楼梦》中宝玉的出家与《家》中觉慧的出走背景和意义有什么不同等。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的实践。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步提出要求,一点一滴培养,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于学生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素养三步曲(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逆向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