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任何一个行业总是会有很多人需要撰写论文的,而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必定也是会参考一些相关的文献的,本论文分类为基础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供参考。
第1篇:“案例式”德育教学的问题反思与改进策略
刘佳龙、谢艺泉(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伴随德育课程的深入改革,“案例式”德育教学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案例式”德育教学理解的偏差、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德育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适切性、传统学习观念和习惯的制约等方面,阻碍了“案例式”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改进“案例式”德育教学方式,应厘清“案例式”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淡化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准确把握案例选择的方法和原则,更新学生学习观念、转变学生学习习惯。
关键词德育教学德育课程案例教学
在如今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德育教学作为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学不同,除了要给学生宣讲和传达国家及社会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主流价值观之外,还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功地对价值观进行反省,最终获得一种兼具社会期许和个人主观认可的合理的价值观。
一、“案例式”德育教学的基本内涵
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创立了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被誉为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1]。所谓“案例式”德育教学,是案例教学法与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德育教学目标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师生围绕真实的德育案例有效开展对话、讨论、反思的一种教学模式。
1.“案例式”德育教学的逻辑起点
从德育课程的基本构成与影响因素来讨论,德育课程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2]。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主要遵循的是纯粹学科的逻辑,而德育课程教学是兼顾了社会生活和个体道德发展的双重逻辑,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内在逻辑。在“案例式”德育教学中,教师的道德启发与引导应围绕三个逻辑问题展开:一是我是什么样的人,从实然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和面对潜意识中真实的自我,以及由真实自我影响下的外显出来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应然的角度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角色与行为进行畅想,这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和规则束缚的自我道德理想化愿景。三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在反思自我真实道德水平和理想化自我道德愿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发展要求和自我道德发展期待的人格定位。
2.“案例式”德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3]。“案例式”德育教学作为一种集德育理论知识传递和德育社会实践反思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案例式”德育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取向,良好的德育教学应该是尊重和依靠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内而外的,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其道德品质的养成源自于天性的喜好和对外在道德规范的认识与体悟。二是以健康人格养成为教学目标,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有益的教学情境中生成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外显的道德表现,更要重视内隐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在品质。三是对话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道德案例的分析与理解,共同谈论、对话,自主生成道德感知。四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过程,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引导与追问。五是多元化的道德评价,对道德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要基于学生在案例情境内自我道德认识的生成与取向,教师、学生、自我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
二、“案例式”德育教学的问题反思
1.对“案例式”德育教学理解的偏差
在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讲授法教学习惯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案例式”德育教学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首先,把案例教学理解为事例教学。事例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即兴编制的,事例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和虚构性等特点;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则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由教师经过精心选择的、具有启发性的真实案例,案例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真实性等特点。其次,把案例教学窄化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并不是案例教学法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涉及到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及具体德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在真实案例情境下,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体系建构。最后,把案例教学理解为教条式的灌输。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之后,往往习惯性地将标准化与程序化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案例教学强调在师生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中,互相倾听彼此的意见,进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进行反思,最终得出师生都能认可的结论。
2.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案例式”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虽会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来,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仍然具有绝对的课堂掌控权,由过去“教师独白式”的说教转变为现在“教师主角学生配合式”的演说,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虽然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分组自主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但学习活动的流程与规则却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按照既定路线的被动角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依然得不到体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师道尊严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作为知识的掌握者,长期占据着知识的话语权,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自然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二是在长期应试教育情境下,教师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是灌输与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具有等级性的知识传递导致了师生地位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