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家园意识提升生态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2)

2021-05-08 04:52

一、20世纪家园意识的觉醒与生态教育的展开

“家园意识”是人们对自己栖息之地的主观认识,包括对什么是家园、如何对待家园等问题的回答。人类的家园意识古已有之,例如华夏文明中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故土意识、宗族与家庭观念等,而《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描述则是古代希伯莱文化中关于家园意识的宗教阐释。农业时代人们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征程,但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里,由于人类的活动能力有限尚未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这种家园意识大多不自觉地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尚未具有形成广泛的全球视域和深刻的理论自觉。

进入20世纪,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家园不再只是一方狭小的庭院而具有了世界意义,同时工业化进程加剧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精神心灵空虚等负面效应日益严重,家园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成为正在远去的一处净土。正是在汹涌的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人的家园意识逐渐觉醒。海德格尔最早在哲学、美学领域阐释了“家园意识”:“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1]在这种存在论哲学中,人与世界原本处于本真的“在家”关系,席卷一切的现代化打破了这种诗意的栖居,人与世界本真联系被扭曲,人们普遍产生一种“无家可归”之感,工具理性的膨胀、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这种无家或失去家园的状况更为严重:“许多德国人失去了家乡,不得不离开他们的村庄和城市,他们是被逐出故土的人。其他无数的人们,他们的家乡得救了,他们还是移居他乡,加入大城市的洪流,不得不在工业区的荒郊上落户。他们与老家疏远了。而留在故乡的人呢?他们也无家,比那些被逐出家乡的还要严重几倍。”[2]可见,“家园意识”的觉醒源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而正因为其切中了20世纪最深刻的时代命题,所以成为新兴的生态美学中最重要的内涵,其中“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且涵蕴着更为深刻的、本真的人之诗意地栖居的存在真意。”[3]

20世纪中期,英、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连续发生一系列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环境污染事件,使人们的家园意识与环境危机、生态观念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产生的巨大危害。此后,西方生态批评和生态理论日益兴起并快速发展,试图通过理论建构找寻人们失落的家园。“生态理论是一种直面人类现实处境的实践理论,它关注现代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矛盾和生存问题,以及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4]可见,现代生态理论一开始就是围绕人的生存家园展开的,关注生态是为了寻找家园,而家园的重建与维护离不开生态保护。“家园”与“生态”这两个概念在经历了工业文明造成的长久分离后,被重新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态教育或教育生态化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5]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围绕生态保护、家园重建等问题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指出人类要对生态问题有共同的认识,各国政府在推进世界生态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等。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在中小学及高校中开展日趋规范的生态教育,许多国家将生态教育的相关课程设为本科教育阶段的公共必修课程,为生态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美国高校围绕生态环境研究开设了“地球自然系统的基本功能”、“人类活动与环境持续的相关性”、“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支撑环境持续性的政策方略”等齐全的课程门类。[6]生态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表明,“世界生态教育正朝着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教育生态化的新时代已见端倪。”[5]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在生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初始阶段仅限于在少数综合性高校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80年代以后一些大学才开始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生态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受文理分科及专业观念的影响,生态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生态学专业的内部任务,并未引起其他专业尤其是人文专业的重视。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内容之一,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国家生态意识的逐渐自觉,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7]的要求后,生态教育在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生态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共课程的普及率较低,进行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生态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等。”[8]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工作中,笔者也观察到,许多学生对我们赖以栖居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破坏这一事实并未足够警醒,家园意识不强,家园观念狭隘,家园情感淡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包括生态素养的主要渠道,在唤醒学生家园意识方面尚未取得突出成效,原因在于:

唤醒家园意识提升生态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探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