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手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变革发展的内在诉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传统政治优势,是引领思想方向、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不断变革发展,而手机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创新现代思政工作方法、载体、途径的一个鲜亮突破口。它在学术上的理论价值重大,是推进思政学科功能原理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对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理论、载体理论、机理理论,个别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理论、思想意识形态驾驭的方法理论等,均具有重大的学术创新和理论贡献。
三、学科属性
手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属性,是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层面的理性反映。探讨其学科属性,事关手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归属及其行为理性。学科属性是指学科所表现出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是反映学科最一般、最本质的特性。[11]手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属性究竟如何?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定性视角展开探讨。
其一,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属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原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等,都能在手机上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的指向性,其核心是人的政治社会化问题,直接目的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手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人们常见的家长使用手机指导小孩逐渐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其二,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理论的属性。学科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大力拓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方法理论。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通过手机的信息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信息方法,通过手机的对话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疏导方法,通过手机的视频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感染激励方法等。
其三,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工具性、应用性学科属性,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应用性学科。其应用性决定了载体使用的必然性,客观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而手机的使用,正好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属性的诉求,能从多方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诸如手机既是情感沟通的有效载体,又是情绪调节的高效载体,还是思想交流的长效载体。
其四,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众化的功能属性。手机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能够全面推动思政活动的日常化、大众化,能够使每个使用手机的人及时、便利、精准地接收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从而显现出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大众化的强劲功能。
从实践论视角审视,手机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手机固有的便携可移动的特性,可使人们及时获得丰富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信息,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利用手机,以丰富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工作内容及时有效地传送给工作对象,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事实上,手机作为一个信息载体,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通过手机这一渠道,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自然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工作对象进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活动,这种影响是直接的、人为的。二者在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上,完全可以实现功能互补、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