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一矛盾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建设的专门任务
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专门任务,就是为了将党和国家以及高校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辅导员实际的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能力实现从“实然态”向“应然态”的转变。党和国家以及高校的其他实践活动也会培养辅导员的教学能力,如党和国家或高校开展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些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特殊矛盾,并不会把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作为专门任务。现实运行中,也只有部分高校辅导员有机会参加此类培养活动,并且只会涉及到部分内容。而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则是将解决上述矛盾作为专门任务,以此与其他实践活动相区别。
2.这一矛盾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建设的存在方式
这一矛盾存在于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始终,是其存在方式。现实运行中,高校辅导员的教学能力总是同党和国家以及高校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开展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缩小这一距离,使二者趋于一致。可见,促使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水平从“实然态”向“应然态”的转变,是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存在方式,它存在于教学能力建设的全过程。倘若没有这一矛盾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将失去存在方式。
3.这一矛盾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建设的发展动力
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是因为:党和国家以及高校对辅导员教学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会对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辅导员实际的教学能力水平往往与党和国家以及高校的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为此,党和国家以及高校总是会不间断地开展培养活动,促使高校辅导员逐渐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能力。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逐步解决,不断推动着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向前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建设的特点
基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建设的特殊矛盾,可将其特点概括如下:
1.鲜明的方向性
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方向性,是指教学能力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要保证课程的政治教育导向与思想教育价值的正确性。[3]这就决定了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表现为:第一,建设目标要符合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方向性首先体现在建设目标上。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决定了其教学能力建设要符合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第二,建设内容要积极向上。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要促使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的提升,其建设内容既要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又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三,建设形式要积极向上。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方向性还体现在采用榜样教育、典型示范、正面引导、社会考察、挂职锻炼等积极向上的形式促进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的提升。
2.突出的实践性
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实践性,是指教学能力建设的现实性和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缘起。教学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然而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教学能力要素欠缺、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不能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这决定了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必要性;第二,实践是发展动力。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它应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根据教学实践的新变化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第三,实践是目的。加强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是为了更好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促使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是高校辅导员教学能力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