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关注文体开始———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2021-05-08 04:57

专业引领:唤醒文体意识

《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为上好这堂课,我事先做了大量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揣摩教学语言。课堂上我使出浑身解数,在人文性上下足了功夫,结尾一首阎维文的《母亲》触动了学生情感之弦,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潸然泪下。为此,我喜不自禁。

后来我加入了句容市“孟纪军教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是“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孟老师提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的文体在言语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各有不同,教学时应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他还强调:“把童话教成童话,把小说教成小说,把散文教成散文,才能使语文教学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而且就课堂而言,有文体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彰显文体特征,聚焦表达,才能让教师的教直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举重若轻,也才能让学生的学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学习和运用特色的语言表达。”

孟老师一番话,重新定义了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启迪我重新去思考,重新去定位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把教学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向注重表达上来,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回归正道。

实践求索:重构教学价值

在孟老师的引领下,我认识到,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和表达方式,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法、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阅读教学要强化文体意识,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说明性文章教学,如果还用“诵读”“感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只会差强人意,学生无法习得如何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弄清楚“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的,即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和文章结构安排等。

在孟老师的不断指引和工作室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关注文体的重要性在我心中渐渐明晰起来,阅读教学解读文本的策略运用也更加娴熟。

1.深入解读,充分挖掘

对于教学文本,首先要思考文本在言语形式方面的教学价值。运用自身已有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等诸多方面对文本言语形式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

执教《莫高窟》一课,我首先思考:《莫高窟》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章,属于状物类说明性课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教学这一课,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把握课文的说明要点,二是初步了解说明的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妙处。

《莫高窟》这篇课文清晰地为我们介绍了莫高窟,除了开头独特、用词讲究、结构相似、首尾呼应、衔接自然之外,作者运用的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文一大表达特色,更是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本节课核心教学价值即分类别、摹状貌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妙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学习体会。

2.慧眼识珠,精心摘取

《莫高窟》这篇说明性文章

教学的内容很多,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精妙传神、内蕴丰富的四字词语。课文运用了大量凝练工整的四字词语。“举世闻名”是赞扬莫高窟的地位,“精妙绝伦”是赞扬彩塑的工艺,“宏伟瑰丽”是赞扬壁画的磅礴,“丰富多彩”是赞扬壁画内容的丰富。尤其描摹“飞天”的姿态时用四字词语更多。这不仅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这篇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之处,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凝练工整的四字词语的运用与文体特征的契合,引导学生去发现、提炼并总结,四字词语的运用让句式变整齐,表达更加简洁,学生在习作中大可模仿运用。

改变,从关注文体开始———以《莫高窟》教学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比较,发现叙事性文体表达的秘密———《天火之谜》和《诺贝尔》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