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把握,感受篇章结构之精巧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文中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支撑文章的骨架,是作者写作思维的外在表现。作者在文中表情达意、叙事说理都要通过结构、段落、层次表现出来。因此,教学写景类文章首先要在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文本篇章结构之精巧。
结构不同的事物,它的外显性质和功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结构不同,其性质就有了天壤之别。同理,一篇篇文章的结构各有千秋,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比如《三亚落日》这一课,我以为,它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联系上:第一是“总分”联系。在第一自然段中的“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既是全篇的总领,也是这一自然段的总领。而下面的“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即是对这一总起句带有概括性质的描述。再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热带风情”,显然是这一自然段的总体概述,而下面的文字则分别从天空、海面、椰树、沙滩的特色描写来具体解说“热带风情”。第二是承接联系。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重点写的是“落日”。它从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写起,一直写到了落日与人们“再见”。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落日的光亮和颜色,而第四自然段则较为细腻地写了落日的变化过程。这一自然段又分成了三层:一是落日收敛了光线慢慢下沉;二是再一次在海面上“顽皮地蹦跳”;三是写落日颤动两下以后到完全沉没。第三是平行联系。这一联系形式主要体现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关系上。如果说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三亚”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三、四自然段则主要写的是“落日”。建立了这种联系,既凸现了课题《三亚落日》之所指,同时也暗示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感受文本结构之精妙,对学生是一种文学素养的习得,也是利用这一极佳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这是写法的一种迁移与融通,有助于将学习所得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明确顺序,把握文本内容之大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写景类文章亦如此,它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游览顺序等。如《三亚落日》按时间顺序来写景,把不同时段的落日分别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和跳水员,通过三个比喻句生动地写出了落日的特点;《烟台的海》按季节顺序写景,分别写出了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烟台海的不同特点;《黄果树瀑布》则是按空间顺序写景,作者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黄果树瀑布的声响特点……
为何要理清文章顺序?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说: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对我们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写景类文章的写作顺序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了文章顺序也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写作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样的顺序学生很容易在文中寻找到,这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最快捷的办法。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三、立足文本,揣摩言语表达之精美
前面两大板块,重在整体感知。脑科学研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接触事物的整体,然后再逐步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了解。因此,教学写景类文章我们不仅要对文章整体观照,还要体会细节之精彩。各版本教材中写景类文章大多文字优美,用词准确,修辞精当,给人以美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