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差异,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2012-08-27 23: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目标。“分层教学”是我们一直在提倡和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分层教学”应对学生的差异,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又在研究和利用这种差异而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的有效整合,是师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主体观呢?
        一、承认学生差异,实施有效分层
        班级授课制一直是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同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理基础、生活经历等因素而存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差异,真正接受它,研究并利用它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的教学主体观要求我们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发展的、个性的。“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施教对象认真地研究,并根据一定的原则把他们有效地分层而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调查问卷、评价卡,同时结合学生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科学习兴趣、学科学习效果及相关理论,遵循动态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当然,学生的分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段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变化,学生的分类分组也要随之变化。
        二、分析学生差异,确立分层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大多以《大纲》、《考纲》为依据,以教参、教材为根本,以一个学段(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为依据,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把“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它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及运动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研究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而又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分层的教学目标,即要考虑同一学段每个学生个体在同一课堂的差异因素,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个体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针对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各方面的特征,确立必要的分类教学目标、预习目标和指导方法,努力做到学习的一致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相结合,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然,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灵活处理各种事务,遵循“下保上不封”的原则(即保证基础学生达标、中等学生向上层迈进、优秀学生超前学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体味成功。
        研究学生差异,制定分层计划和学习过程
        不同的教学目标,就要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不同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研究相应的学法;研究教材,研究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教法,研究如何“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便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过程。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保证。

研究学生差异,有效实施分层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