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疏导、启发、讨论相统一的教学方法(2)
2012-08-27 23:16
那么我们的政治课教学目的就只是通过灌输、疏导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某一理论吗?不,成功的疏导不仅体现在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某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新知,这就需要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很显然,孔子是从反面来说明启发的含义的。所以说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启发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就上面学生对民主现象归结为“支流”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考虑哲学上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所指导给我们的方法论是什么?,那么也就意味着国家并不是不管“支流”,而是不断地进行纠正改善,即我们国家不断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然后提示学生想一想民主政治建设是否是不断地建设民主的阶级性?从而区别开民主程度与民主阶级性。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后会发现和提出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或很难用于解释实际的疑难问题。
这里说的讨论是师生双方信息反馈沟通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使师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虽然在讨论中难免离开题目高谈阔论,争论不休,甚至钻“牛角尖”,这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住讨论的焦点,及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过的社会科学理论加以分析论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又敢于修正错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消除分歧和疑难,把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观点上来,在论证中有些同学的发言闪耀着创造性思维和闪光思想的火花,这些优良思维品质的嫩芽,教师要善于发展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而且教师要积极引导、善于引导,千方百计去拨亮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火花,保护他们探求新知的创造精神。
通过讨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丰富生动的,但毕竟大多是片面的、零碎的,有些甚至还是感性的东西,此时教师应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多角度、全方位的归纳小结,画龙点睛、导之以思、授之以理,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声华。
当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例如:直观演示,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读书指导等。但就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这四种方法相互统一,灵活穿插,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定要克服单一课堂教学法,否则既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符合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好问好动的生理特点。
灌输、疏导、启发、讨论相统一的教学方法(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