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走来了,新旧教学模式在相撞,教师的当务之急,就应该把握新课改的变化,找准应对的策略。
一、变化
1.集体备课的变化。
过去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讨论知识的重点难点,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讨论可以收集哪些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学科观点。现在把本学科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起来,讨论可以设计哪些活动或案例、情景、问题来让学生参与(注意学生活动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质量,避免课堂表面热闹、思考,却比较肤浅的形式主义倾向)。
2.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通过传统的讲授法由教师直接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现在开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生活的实例、学生的实践活动、知识竞赛、辩论赛、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感悟、提炼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体合作交流的能力,把学科知识变为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困惑
1.新教材的基本教学理念对广大教师长期形成的“宝贵教学经验”的冲击和挑战。
新教材淡化知识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的东西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了解表面,知道有那么回事,不强调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强调一个知识到底处在知识体系中哪一个环节,头脑中不需要建立一个缜密的知识网络,不需要学生训练这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过去教师的教学经验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教学经验认为学会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构建知识网络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变化的具体知识其宗所在,所以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总结知识理论和知识体系。面对新理念和传统经验的冲突,应该把二者相结合吗?结合的程度又是什么呢?很困惑。
2.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知识,这里的探究活动既要符合活动的要求,又要避免流于形式,所以要求教师要在深度、广度上认真思考,增加了活动设计的难度,由于各班学情的不同也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众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应如何设计,设计的度应该如何把握有待探讨。
3.教学内容太多,知识点多而杂,教学时间无法很好的控制。
以经济学为例,课改之前高一上下学期加起来共学8课48框题;课改之后,高一仅一个上学期就得学完经济学,共11课22框题,每框题内容比从前只多不少,教师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很好的把握。
4.新课程淡化理论,课本编排得简单,但是高考却很深入,学得简单考得难,让我们的教学无所适从。 三、应对策略
(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已经一改以前重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的弊端,而更加注重从具体事例入手,十分关注“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现由浅入深,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深入认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中找出它们共同性的东西,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些具体活动中所反映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再加以高度提炼,所以教材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了大面积的铺开,知识发散性很强,也导致了一些知识的零乱。我们在教学中:
把握新课改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2-08-27 23:25
把握新课改的变化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