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负性心理不仅危害教师自身,也会深深地影响和伤害学生,作为教师应自觉地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及时予以调节,以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育学生。
关键词:教师 负性心理 压力 教育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作为教师的个体,却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会痛有痒,所以教师有心理困惑,有时情绪失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人的心理十分复杂,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人格、智能等诸多方面。一般地说,个体心理的诸多方面其活动和发展是比较均衡全面的,只有当个体面临压力时,心理因素中的某些方面才会表现异常,出现某些情绪反应及障碍,如焦虑、抑郁、烦躁、暴怒等。如果个体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了反常的、过于亢奋或过于抑郁的行为反应,我们称之为“不良心理”或“负性心理”。教师的负性心理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人的不良心理来自于现实生活。人处于世压力无处不在,生活中的重大改变,如罹患重病、亲人亡故、失业、公共危机事件等,日常琐事,如经济支出、职业选择、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等,都可给人造成压力,这些也都是被公认的压力源。
教师,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其压力和职业特点密切相关,教师的压力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历来被认为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近年来更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教师的成就感本来就难以得到及时满足,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里是不平衡的,这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职业的倦怠。加之,当今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几经筛选后的学生,他们除了在学业上基础薄弱外,在个性上兼有自私、任性、依赖、孤僻、无所用心、缺少集体意思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的特点,这些会造成教师培养学生时成就感的挫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下降。
二、家庭角色。教师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所以身为教师的家长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家长,对孩子更具有责任感,对孩子的教育和成才期望值更高,因而家庭的压力也越大,当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会产生更多的挫败感。
三、社会环境。教师的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也很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高,一方面要求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应安贫乐道,在任何事上都要比别人做得好,这本身就给教师施加了压力。另外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差别拉大,分配有失公平现象严重,教师工资偏低,容易导致教师在同别人进行的社会比较中心态失衡。
在诸多的压力下,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可见一斑,教师的不良心理即负性心理常见的有强迫心理、自卑、人际敏感、抑郁、躯体表象,甚至有常人化的阶段性自闭、空虚心理。 负性心理状态并不可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它的危害,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还原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寻因解压,努力适应社会。教师应积极寻找心理压力的原因,明确了心理压力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心理压力,不能怨天尤人,对社会要有正确的、较现实的认识,看到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看到社会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也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等,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负性心理及调节
2012-08-27 23:27
教师负性心理及调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