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微观上努力,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着力于突出主体—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发展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操作的时间,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使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学习主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根本着力点。
1. 腾出“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读书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串问串答的教学方法,避免冗长的分析,腾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悟道。让学生在大量的读书活动里,领悟课文,参与学习,从中提高素质。
2. 还给“问”的权利,让学生多“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问”的权利,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把“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伊始,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课中间,激励学生对重难点深思质疑;课终结,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问得失。第三,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的解答,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应指导学生自己解决,促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3. 让出“说”的机会,让学生多“说”
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点拨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老师要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激励学生放胆而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在“说”中理解、分析、总结。如中年级生字字形的指导,教师可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哪几个字,是怎样记的,然后讨论交流。对字形较难的字教师才帮着分析指导。如此,教师很少说,学生尽情说。在多“说”中理解语言、磨练语言、激活思维。
4. 安排“写”的训练,让学生多“写”
当前,语文课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学生动笔做书面练习的现象。写的训练常常搁至课尾,延至课外。
其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包括书面训练这一方式。所以,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动动笔、写一写、做一做。如《难忘的一课》中心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除了放在特定的课文环境中理解以外,还可以设计:在句子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请分别用括号里的关联词改写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因为——所以——既然——就——凡是——应该——)
这样,挤进写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 二、 着力于强化训练—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途径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是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准训练的突破口,优化好训练方法,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只有这样,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才有了落脚点。
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三个“着力点”
2012-08-27 23:28
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三个“着力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