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兴趣从何而来?兴趣从学生成功的体验中来,从教师的激发中来。为此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视听情景令学生沉醉其中,与课文中的人物亲密接触,同喜同悲。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受到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的感染,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滕王阁序》时,以优美典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导入课文,学生便在想象中细细品味,方能感受这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才能和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人在景中,景中有人的韵致。
鉴赏《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妨先听几句越剧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特殊的情境形成的情感辐射力使学生关注课文,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二)创设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
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创设一个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如学习《雷雨》,提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教《祝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祝福》,我们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大家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证实老师的观点呢?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端。”教学中还应允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多启发、多帮助,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提问的兴趣得以激发,成功动机得以增强,使教学获得成功。
如5分钟演讲、演课本剧、成语接龙、辩论会、成语接龙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总之学生凭个人兴趣所好,力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例如针对高一学生在思想上与父母产生代沟这一问题,以课本《我与地坛》为主线,渗透母爱教育,课后开展“献给母亲一句话“的即兴演讲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更加懂得母爱伟大。
在高中阶段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演出的有《祝福》、《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无论是剑拔弩张的《鸿门宴》、缠绵悱恻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情仇恩怨的《雷雨》》,学生表演都会兴趣盎然。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能水平,创设适合教学的各种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近距离地感知知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情理交融之中掌握知识、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最终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