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外来生写作能力的思考

2012-09-10 21:57

 

  凤里中学  
2011年夏,又带了一届毕业班,这是一届外来生多于本片区服务生的毕业班。虽然,中考时,我们取得了全市语文学科第一名的不菲的成绩,但是,教这届学生的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不由得令我三思。其中他们的写作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学生写作上的问题:
1、“懒”得用心——没有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不论是生活中的素材,还是阅读中得来的间接体验,或者是耳闻目睹的、道听途说的,他们都全像聋子、瞎子,对丰富的资讯不作任何反应,不做任何积累。
2、“懒”得动手——他们觉得生活单一,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每天从家到校两点一线的日子,每天从早到晚呆在学校里的生活,流水一般快速,也流水一般平淡,即使偶尔发生点惊心动魄的事,也仅仅只能引起他们一时的兴趣、快乐,或感动、恼怒,过后不对此做任何的记录,或思考。
3、“懒”得思考——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选材是否别致、语言是否优美等等,这些并不是大多数同学在作文时思考的。每次作文训练,他们往往骚耳挠腮、眉头紧皱,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甚至,有些学生用背几篇文章,到处套用的方法应付每次的作文训练。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文章中永远看不到有血有肉的描写;感受不到真情实感;见不到有学生个性特点的精彩语句。这种千篇一律的作文怎能提高写作能力呢?
    再加上,目前的教育评价标准,让他们在条条纲纲、抽象的知识点中疲于奔命,几乎葬身于题海之中,哪里能有心情放松一下,去咀嚼、去赏析、去思考、去陶醉于美景、美文中呢?
   面对这些问题,我考虑,用如下的方法来指导新一届外来生提高写作能力:
(一)指导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1、从阅读中积累
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含了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要按道德、立志、友谊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积累,阅读课外读物时也可这样归纳积累。此外,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
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如:
摘抄法。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
背诵法。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2、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具体的方法有:
素描法。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叙述法。 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
直觉法。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例如,长跑比赛场上那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冬、’‘冬、’‘冬’地跳着,脚好似灌了铅一般,每迈开一步都是那么难,耳边的加油声是那么切近,又是那么遥远,而终点的红线模糊得几乎看不清了。”
发现法。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发人深思。把这些思索记下来,即是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细品,可写成大文章。
抒情法。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记录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直抒胸臆,不伪饰,不矫情,类似于日记中的心灵独白,快意倾吐。
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这样才有兴趣,才有不得不写的直抒胸臆的快感。
(二)指导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转化为一篇文章的方法
在初一年的时候,让他们熟读课本和练习册中的好文章,尽可能搜集同题的美文让他们欣赏,体会;同时,用书中、或手中有的材料作为训练的载体,进行扩写、缩写、改写。如给《木兰诗》续写结局;对长文可概述其梗概,进行缩写,对短文扩展其细节或局部,进行扩写;还可变换人称写,如用法国妇女的角度改写《勇气》;也可从另一种思考角度改变原文,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在初二时,读精选的美文,让他们运用课本中相关内容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用所摘抄的语句美化自己的文章,用自身的真切事件使文章真实可信。
面对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课上具体指导。如:
对于下笔难和开篇废话多的同学,叫他们学《忆读书》中“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样的“开门见山法”。既能避免写文章“跟着感觉走”的弊病,又能提醒他们抓住中心,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对于不知道如何把文章写得“长一点”的同学,就教给他们“点面结合法”。
对于不知道如何提升文章思想高度的同学,教他们“篇末点题法”。如在《小巷深处》的结尾,作者通过一连串的以“还记得”开头的语句,抒发了深深的懊悔和悔悟,表达对养母的爱。文章就是这样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横向联想,纵向联系,使情感升华。再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用朴素的笔墨,深情地叙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在文章的结尾,朱德充满情感的写到“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主和人民……”这样直抒胸臆的文字,毫无疑问成为全文的最强音,也正是我们深受感动的地方。

关于提高外来生写作能力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朗诵、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