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言情词是宋词的主旋律,具有百代不衰、陈香弥笃的魅力。长期以来,不知为何,人们总是讳谈言情,甚至以言情为低俗,殊不知,宋词的开山之祖柳永就是言情的大家。谈宋词,我们不能讳谈言情。那情爱的忠贞缠绵是现代开放的婚恋观所无法比拟的。无论哪类“言情”作品往往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共性特征。就让我们来品赏宋代言情词中的的两首佳酿,撇开诗人的身世,撇开那时代的纷扰,来一次百分百的“言情”吧。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是一首高雅脱俗、缱绻惆怅的言情词。上阕写与情人的离别,下阕写对情人的思念。
写离别,句句精妙,感情的倾诉含蓄而又是逐层加深的,浓得化解不开。“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一个凄风苦雨、花萎花落的阴沉的境界之中。清明时节,那缠绵的雨啊,从白天到夜里,不停地下,听着屋外的风声雨声,首先想到的就是那花儿在风雨的吹打摧折之下,一定萎败残破,凋零满路了。情不自禁地,诗人拿起笔,带着满服伤心堕泪的愁绪写下《瘗花铭》,即“葬花词”,表达自己对花的怜惜,实际上是对美好时光受摧残而消逝的伤怀。古诗词中抒发因花的凋谢而惜花伤春情怀的不在少数,但起因却千差万别。李清照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表达伤春惜春的,但那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多情少女对青春消逝产生的一种闲愁。而这首中的伤春愁绪究竟因何而起呢?下面的三句给出了答案。“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绿暗”描写的是绿色的浓、深,而叶茂则花稀,因此,写叶实际是为了写花的凋落。也就是在这样的花残花落的时候,就要跟情人分别了,走在这曾携手走过的花间小径,怎不生无限伤感呢?不要说人,就是那日日缠绵的柳丝也表现出一份浓浓的不舍的柔情来了。诗人借助于诗中常常出现的“柳”的意象,来抒发情怀。但是,同样写柳,诗人却不流俗,不是简单地重复“折柳赠别”的习惯动作,而是抓住柳丝“柔”与情意“柔”的相似属性,采用了移情的手法,不露留别之痕;同时,借助数量词“一丝”和“一寸”的前后映照,极言这份情感的丰盈充沛,真挚动人。如何消解?无法消解!诗人是这样描写的“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中酒”,也就是“醉酒”,喝醉酒的主人公整夜迷迷糊糊的,梦境纷乱交错,时而醒来时而睡去,直到第二天天明,莺啼声声,婉转清亮,而主人公却是酒未醒梦亦未醒。可见其为此情而备受煎熬,这份难舍之情是何其厚重而无法排解!至此,上阕三重感情,层层上升,渐次深入,直至浓重得化解不开。
写思念,把那种难以言说的相思之痛苦表现得浓烈可感,风流万千,愁肠百结,表现的角度别样而又环环相扣。“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情人离别之后,每天还会将住所的林亭打扫洁净。本不该来这地方,因为旧地重游,不免使人产生更深的痛楚,但是,不想来,不忍心来,而自己的那颗心那份情却控制不住,还是要来,来欣赏雨过天晴后林亭依然美好的景致,来重温当初那花前月下厮守在一起的的美好快乐的时光!漫步缓行,不知不觉就来到情人荡过的秋千架下,于是,诗人描写道:“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这是最让人生出无限遐思、无限怅惘、无限思念的一笔。你看,黄蜂嗡嗡叫着,绕着秋千架的绳索飞来飞去,寻花采蜜,尽管一次次扑空,但依然不停地撞着,它们为什么会如此?不用说,那秋千索上肯定留有佳人纤手抓握后的余香呢!这几句,明写蜜蜂闻香寻花,暗写主人公看到秋千,昔日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佳人的气息似乎还弥漫在空气中。但是,物在人去,只留下形单影只的一个“我”,怎不感到无比的空寂落寞?无情动物有情心,人何以堪?此处实中含虚,虚实共生,创造出可供驰骋想象的空间,渺渺诗意中流淌着怅怅的情。以上两层紧紧相连,缝合无间。然而,这仍然不足以表现出情之炽烈,于是,诗人又从写实景的空落转向写虚境的空落,“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双鸳”是绣着鸳鸯的鞋子,显然,借代指离去的佳人。过去,这里曾是两人常常相依走过的地方,现在,情人不会再来了,没有了情人在的时光,也就不会有人涉足,这里也许一夜之间就会长出青苔来,那将会成为何等荒凉冷落凄苦的景致啊!主人公对情人一片痴情,一腔深情,至此升华到极至。
全词哀而不淫,浓而不艳,纯真感人的情感遭遇,今天读来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抒写的是绵绵不绝的相思。诗中主人公椎心彻骨的相思之痛历经千百年,没有丝毫的削减,即便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仿佛仍能感受到丝丝的寒意,也似乎看得见那莹莹的相思泪滴。
词的上阕用了两组意象。第一组意象是菊花和兰花。栏杆外的菊花那氤氲的气息分明充满了愁思;而那篱笆墙下的幽兰在滴露,不,那不是露珠,分明是痛苦的泪水啊!很显然,这是移情,表现了主人公的愁痛之深。第二组意象是燕子和明月。秋天的寒气袭来,燕子自然要到温暖的南方去,但他们可不是孤身只影,而是成双成对地南迁,看到这样的景象,再想想自己,孤单寂寞,那是怎样一种鲜明的对照啊,于是倍增相思,倍增痛楚!而那挂在夜空的月儿今晚却又是特别圆特别大特别亮,仿佛在故意炫耀自己的心情,愉悦开怀,直到西斜,天都快亮了,还是光辉不减,调皮地照在房间里——透过红漆的门窗!明亮的月儿啊,你哪里懂得伤情的主人公此时此刻痛楚不堪的相思之苦呢?他可是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不然怎见到月亮从升起到西垂的过程呢?由此可见,这一组意象与诗中主人公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衬出主人公的伤痛之深。看到双飞的快乐的燕子,一夜朗照的月色,主人公的心中更是愁上加愁,痛上加痛!
渺渺诗意怅怅情——两首言情词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注细节 追求复习备考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