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中传统文化的培养

2012-10-23 16:20

 

内容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传承中华文化,世界各国也在不断重新审视、汲取中华文化,可见,加强我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本文从传承的必要性、文化缺失原因、教育方法措施以及教育的核心等几方面展开,对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阐述,希望为学校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   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可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被国家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其价值系统,精深而博大,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发出诱人的魅力。它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 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受到了亚洲乃至全世界众多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现代西方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厚雄浑,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说:“一个只依赖于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所以,回归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一、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科技的昌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所以,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人的心灵的觉悟。
       (三)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而违背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可见,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优秀传统文化还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
       二、导致青少年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目中有淡化的趋势。加之互联网和部分文娱场所经常传播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一定程度上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逐渐减少,对新奇、富有吸引力的外来文化,自然成为青少年的首选。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浅层的、表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体会和获取,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其内涵,这对一个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青少年来讲的确是困难的。
       (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去。       
(四)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播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五)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在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词、朝代简史,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六)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贯输和有效的引导。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难以引导其子女去学习传统文化。
        三、 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要结合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并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尽快为中小学编写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同时在中小学根据需要适当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

浅谈青少年中传统文化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质朴·厚重·绵长——细品《老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