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需要新的技能
新课程需要教师新的技能,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物理课程增加了纳米材料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新课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
新物理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因此、老师需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教师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1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新课程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究学习具体步骤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预测;③、收集事实依据;④、得出结论与解释;⑤、反思评价;⑥、报告与交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就需要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面临问题;协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2、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物理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让学生边学习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 、 教师角色的专业化发展[4]
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的学习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理性而成熟的教师,不但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自身的价值,并能进行团体的合作与协商,也有能力不断地学习。以下几个方面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方式。
1、教学反思
反思能力的养成可以说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 求超越的动机。再言,教学反思的作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2、发展实践的理论
一位具有高适应能力的好教师,不但应有能力通过相关理论掌握教学情境变化的可能性,理解各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且能够将正式的理论与个人的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这样教师可以建构并持续发展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有效地将个人的专业经验转化为专业知识,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自身的基础。
3、专业合作
教师要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教师必须走出在结构上趋于封闭的教室设计,与来自不同教室及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进而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的内涵。
4、终生专业学习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只有能随时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了解个人与环境间的动态关系,并据此制定与修正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成教师专业潜能最大化的发挥。
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就像一列滚滚而来的火车,我们无法阻挡它,唯一需要做的,现在就是要乘上去,与它同行,一起谱写我们中国基础教育的灿烂未来。可喜的是,尽管困难重重,教师们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勇气,他们有了求变的意识,创新的渴望,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在实践中艰难摸索,时时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一种久违已久的东西回到教师中间,教学成为一种快乐,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课改:教师要直面“蜕变”——新课程实验的启示与思考P98(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材研究中心网站
[2]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 《新课程的理解与创新》P130 北师大出版社 北京 2001.9
[3]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P203 北京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