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本的生活化语文课堂 促进智障孩子全面发展

2012-11-28 23:05

    重庆市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   邹德静

   
   【摘要】 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   生活化  语文   智障
   智障孩子自身的生理、心理缺陷,决定了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积极为智障学生搭建以人为本的生活化的学习平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身心缺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巧用环境素材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轻松识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用到、接触到的,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就把识字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学,记得牢,用得上。如教“开”、“关”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演示“开灯”、“关灯”,“开门”、“关门”;教“走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走步,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足球”、“排球”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球体外形各自的纹路、颜色,模仿相关的动作,等等,教学效果较好。有些课文的学习,如《水果》一课,我课前把学生带到学校门口附近的水果摊上,教学生结合事物和生字卡认识新词“苹果”、“梨”、“西瓜”……在情景中教学句式:“我喜欢吃XX(水果)。”在付钱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口语交际……。课堂上,集中学习生字和重点句子。学生因为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便得心应手。这样既学习了字词,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2、巧设模拟情景变“文本”为“人本”,引导学生轻松理解词义
   由于智障儿童的观察能力发展迟缓,言语表达有一定的障碍,对事物的注意一般为无意注意,且稍纵即逝,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描绘事物时不能抓住主要特征,有时还一问三不知,词不达意。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反复引导,变“文本”为“人本”,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合理想象,达到学习效果。如《红灯、绿灯》一课,课文主要讲的是同学们过马路及十字路口时应注意交通安全。我安排了三节课来完成这一课的内容,在操场上分别布置了两个模拟场景:过斑马线、过十字路口。我便利用自己制作的红绿灯模型,一边组织学生模拟演示,一边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具体形象,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因此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巧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句意
   对智障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又决定着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意义便是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甚至能够自食其力、完全融入社会生活的目的。所以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所教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引导他们及时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的目的,完成“行知行”完整的教育过程。例如:学习了《百货商店》一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店或超市练习购物,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习了《春天》一课后,我鼓励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春天,来了解更多的有关春天的信息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读书识字,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途径来弥补智障学生的身心缺陷,促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使我坚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建立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资料:
   1、教学与管理(2004.11).透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
   2、中国教育报.2005.1.3.5697号.

构建人本的生活化语文课堂 促进智障孩子全面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让学生减负 使教学增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