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龙
(石河子市第一中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以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它能够满足大众对于新型教育体制的憧憬,而原来占有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被社会各界质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两种教育体制在表面上看来相互斗争,水火难容。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看似表面难容的两种教育体制实质上是有能够交汇的契合点,它们能够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体制 契合点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最具争议的两类教育体制。究其涵义,何为素质教育,何又为应试教育?从目的来看,二者的共有目标均为人才培养。不同的方面在于前者侧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重点发展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通过一定的教育经历后能够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后者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培养学而精,尖而深的专业型人才。虽然二者将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明显的划分,但是二者基于的平台却不尽相同。因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发展方向并非是背道而驰,目前需要将二者的共通点采掘出来,共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一、剖析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重在“素质”,何为素质?素质可以拆分字面定义为具有原生意义的组成部分,人的素质重点强调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人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体,在人的身上既能够看到自然的属性同时又能够了解到社会的本质,这是人能够生存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这也就是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的素质。那什么又为“素质教育”?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教育的塑造功能来升华或提高人的根本属性,满足社会特定素质的需要,继而更好地适应于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学生如何为社会特定的素质需要做实质的改变,这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才会出现新的分化。在分化之前,所有的学生均在同一平台上,这个共同平台即为“基础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提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这其中的五项元素就是基础教育过程中所传授塑造的基本素质,它要求学生以五项基本素质为参照点,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既定目标。学生在各个成长学习阶段中都不断以此为原点,向周围呈发散发展的趋势,此举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要求主动发展。
既然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常态化教育体制,那么其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究竟秉承何种教育思路来实现终极目标。从整体上来看,素质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真正能够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两主”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同谋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于学校,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承载体就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形式和门类不能够过于单一,应该尽最大程度发挥学校与社会的资源优势,通过校内、外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打造出尊重个人自然成长规律的新课程,即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同实际联系、教育同社会意义联系,将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