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课程的分析报告(2)
2021-05-13 10:04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中存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讲授真菌菌丝体生长特性时,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观地解释菌落的辐射状生长;在讲授食用菌生理学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金针菇是在逆生长吗?”话题,说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在讲授杀菌消毒剂内容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蘑菇中含甲醛吗?”话题,解释外源甲醛与内源甲醛的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话题,又都与我们这门课程有关,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抛出后,先由同学们自由发言讨论,再由老师总结、更正并联系所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在教学中还可以灵活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4]。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课时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每次课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增加学生汇报环节,允许学生围绕《食用菌栽培学》的各个方面制作PPT并汇报,并将此项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分。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做汇报和听汇报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是正常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从同学们反映的情况看,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靠文字和讲授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的综合运用,使所讲授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视频偏老,所以对效果有一定影响,正在逐步寻找和替换成较新的视频资料,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采用以教评教法和以学评教法相结合的方法[5]。以教评教法主要通过学校学院及教研室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材料的监督检查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以学评教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状态、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知识获得的满足感,等等。主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及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的意见建议条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提高。
作为一门选修课,《食用菌栽培学》适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考勤10%,实验40%,课程成绩50%(含课上汇报20%+课程论文30%)的分值设置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自强.关于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J].食药用菌,2015,23(1):15-16.
[4]马洪艳.高等农业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的利弊分析和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46-347.
[5]牛贞福,国淑梅,徐金强,颜亚男,高霞.基于职业能力的《食用菌》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383-385.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课程的分析报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