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影响因素问卷》由幼儿的主要抚养人填写,主要内容包含4个部分:主要抚养人的交往能力、对幼儿的要求、教育观点及亲子交往质量,填写方式采用利克特五级评定式。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分半信度为0.83。
《同伴影响因素问卷》与上述《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相同,由带班教师填写完该班随机抽取的幼儿的《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后,再选择这名幼儿平时最好的一位朋友,根据其情况填写《同伴影响因素问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分半信度为0.88。
此外,本研究建立的协方差结构模型的CFI、IFI、NFI、RFI值都大于0.85,RMSEA值小于0.1,说明这四份问卷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并用AMOS5.0进行建模和模型验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结构分析
我们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Varimax)的方法,以特征根大于或等于1为标准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提取了4个可解释的因子,分别是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社交障碍、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去掉最后几个负荷较低的项目,剩下的13个题目构成观测变量。这4个因素能解释所有变异的70.1%,其中社交主动性占可解释比例的19.53%,亲社会性占17.65%,社交障碍占17.29%,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占15.61%。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在各个因素上的负荷见表2。
通常情况下,检验一个模型的优劣需要参照一些拟合指数,如CFI、IFI、NFI、RFI以及RM-SEA。其中,CFI、IFI、NFI、RFI的取值落在0-1之间,大于0.85可认为该模型拟合较好;RMSEA是近似误差均方根,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数,当RMSEA低于0.1时表示好的拟合,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本研究理论模型中CFI、IFI、NFI、RFI值都大于0.85,RMSEA值小于0.1,说明我们以社交主动性(zd)、亲社会性(q。h)、社交障碍(za)和语言与非语言能力(yy)为潜变量,以13道题目为显变量建立的结构模型是适宜的、可接受的。其中,tl、t5、t13、t17为社交主动性的观测变量,t16、t14、tl0为亲社会性的观测变量,t7、t3、tll为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的观测变量,t4、t8、t12为社交障碍的观测变量。上述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值都大于0.6,各个变量之间的通径系数都大于0.5,说明该模型同时是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确实由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社交障碍和语言与非语言能力4个维度构成。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因素与同伴交往能力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
为了考察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及其关系,我们依据前期理论提出三种影响模型,并用AMOS来检验哪一种模型的拟合度更好。其中,模型1以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个维度为因变量,同时考察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与模型1不同,模型2、模型3认为同伴是家长和教师影响同伴交往能力的中介变量,而模型3较模型2的差别又是减少了家长和教师对亲社会性的影响路径、教师对社交障碍的影响路径。这三种模型的数据拟合度指标及其指数值见表4。
由表4可知,X/df是直接检验样本协方差矩阵和顾及协方差矩阵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值。当X2/df小于2时,可以认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本研究中,模型1的X2/df为2.257,大于2,其他拟合度指标,如CFI、IFI、NFI、RFI、TLI等均小于0.80,说明数据拟合度不高,并且模型1的平方根残差RM-SEA为0.184,大于0.10,这表明模型1不是很理想。
模型2的X2/df为2.385,也大于2,CFI、IFI、NFI、RFI、TLI等没有均大于0.80,数据拟合度也不高,同时模型2的平方根残差RMSEA为0.080,小于0.10,这表明模型2还不是很理想。
模型3的X2/df为1.732,小于2,除NFI以外,其他拟合度指标均大于0.90,平方根残差RMSEA为0.061,小于0.10,符合良好模型的要求。
2.模型1的作用路径及分析。
模型1为全模型,见图2,包括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4个内生潜在变量;家长(jz)、教师(js)、同伴(tb)三个外生潜在变量。tl、t5、t13、t17为社交主动性的观测变量,t16、t14、tl0为亲社会性的观测变量,t7.t3、tll为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的观测变量,t4、t8、t12为社交障碍的观测变量;vl、v2、v3、v4为家长因素的观测变量,v9、vl0、vll、v12为教师因素的观测变量,v5、v6、v7为同伴因素的观测变量。
模型1表明,家长对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3.209、0.01、-2.249、4.852;教师对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1.637、-0.023、1.566、0.032;同伴对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3.373、3.546、-2.481、4.049。
由上述结果可知,该模型的路径系数不够理想,特别是家长对亲社会性、教师对亲社会性、教师对社交障碍的路径系数非常小。
3.模型2的作用路径及分析。
模型2也是全模型,内生潜在变量及其观测变量与模型1相同,但模型2与模型1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同伴作为内生潜在变量与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由图3可知,在模型2中,各路径系数的数值较模型1略有提高。其中,家长对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教师对亲社会性、社交障碍的路径系数值都有相应的提高。因此,模型2比模型1的拟合效果好,CFI与IFI均大于0.80,平方根残差RMSEA为0.080,小于0.10。可见同伴对各维度的影响确实非常明显,图3中的各个路径系数都达到0.85以上,不过家长对亲社会性、教师对亲社会性、教师对社交障碍的影响仍不明显,因此我们将这三条路径去掉,最终形成了模型3。
4.模型3的作用路径及分析。
由图4可知,在模型3中,除家长对同伴影响路径为0.337、教师对社交主动性影响路径系数为0.311以外,其他各路径系数的数值均在0.50以上。因此,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由此可知,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于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作用,即家长对于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有直接的影响,其作用系数分别是-0.570、-0..738、0.606;教师对于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其作用系数分别是0.311、0.604。同时,家长、教师对同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7、-0.505;二是间接作用,即同伴不仅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直接因素,而且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中介变量。家长、教师均通过同伴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4个维度。图4显示,同伴对社交主动性的作用系数为0.840,对亲社会性的作用系数为0.942,对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的作用系数为-0.880,对社交障碍的作用系数为0.898,可知同伴对亲社会性的影响作用最大,路径系数达到了0.942,这说明幼儿的亲社会性并不是依赖成人的口头说教,而是依靠同伴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同伴对社交障碍的路径系数也达到了0.898的较高值,说明成人没有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方面正是同伴影响较大的地方。此外,同伴对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的路径系数也达到了0.880的较高值,表明同伴不仅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同时又显著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个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