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评价体系外在单一化。
在评价体系方面,幼儿园倾向于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外在化,即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取决于家长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忽略教师本体存在的价值、独立于教师本体之外的标准化评价体系,肯定不能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更无法激发他们进行自我适应和自我成长。此外,传统的评价体系还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即只关注结果,而忽略教师是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与超越。绝大部分转岗幼儿园教师显然无法立刻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更是不适应这样外在单一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会挫伤转岗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和继续职业社会化的信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转岗幼儿园教师重新“扎根”幼儿园。
3.信任机制模糊化。
当今的中国正在向法制社会迈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制度化在加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够规范健全和严明的问题。在从以往的关系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个体要面对“找关系”和“守制度”两种社会信任机制模糊并存的状况。而且,在高度现代化的背景下,个体间、个体与制度间的信任关系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受到威胁时,极易引发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这使得转岗幼儿园教师不断在“落户”幼儿园、遵守制度转岗和“暂住”幼儿园、找关系调到小学之间徘徊,角色定位不清,内心处于焦虑不安的漂泊状态,自我认同出现严重偏差。
三、完善建议
(一)个人提升
首先,有意向转岗的教师应主动全面客观地解读转岗政策,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长期性。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而自觉自愿地选择和接受,真正实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双向选择”。这是转岗幼儿园教师对个人重大选择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保障转岗幼儿园教师稳定性的前提。
其次,应支持转岗教师在自我反思中重塑自我认同。个体的社会化是伴随一生的,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个体都会面临危机,个体都应积极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面对幼儿园这一陌生环境,转岗教师要勇于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改变,抓住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在反思中不断重组自己的经验,保持个体社会化的连续性,同时在心理上认同和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转岗幼儿园教师应把转岗看作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执行的保障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充分的转岗准备。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偶发性,预设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出台相关的防范和应急措施,保障政策运行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深入了解转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切实领会文件的精神,开展一系列深入有效的政策文件解读活动,科学认识转岗的意义,避免形式主义,更不能为完成指标,盲目为政策裹上“从农村调到城市”之类的“糖衣”。
其次,转岗培训应充分关注转岗教师职业社会化和职业自我认同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岗教师培训。为此,培训者要了解职业和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对教师职业社会化和职业自我认同的影响,关注转岗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的发展,在其专业发展和情绪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如在专业发展方面,在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为转岗教师提供更多到幼儿园实践的机会,让转岗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经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反思,深刻理解中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帮助转岗教师进行经验重建和认知重构。在个人情绪和心理方面,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转岗教师面临身份迷失、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体会个人命运遭遇体制变革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针对个体不同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
(三)制度的支持
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转岗教师进行管理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现实利益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给予人文主义关怀。在教学工作方面,如在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上,要考虑转岗教师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转岗过渡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们逐步适应幼儿园工作;在专业成长方面,如在职称评定上,要考虑转岗教师档案调动和评定资料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协调和沟通,为他们开设一些“绿色通道”,从而更好地激发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和生活方面,如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问题上,应切实了解转岗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妥善解决。通过保障转岗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提供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扎根”幼儿园。
其次,幼儿园要综合考虑转岗教师利己和利他的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体系。幼儿园在考核评价时不应把转岗教师的价值单一外在化,而应充分考虑教师内在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幼儿园可以设立多样且富有弹性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为转岗教师设立不同的目标,激发转岗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除了实质性的经济奖励外,象征性的精神奖赏也很重要。转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急切需要得到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给予转岗教师象征性的精神奖励,满足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幼儿园。
再次,政府应构建公正严明的社会信任机制。各级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办事,同时要加大对“走后门”“找关系”等丑陋现象的严厉处罚,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通过构建公正严明的社会信任机制,一方面可以使转岗教师明确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遵守合法合理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现代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转岗教师的本体性安全,从而帮助转岗教师进行自我认同的重塑。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着力保障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财政投入分配的方式,变“精英配置”为“弱势补偿”,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投入和质量的差距;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重视和提升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尤其是要重视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和稳定幼教师资队伍,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师幼比例偏小和班额过大等问题,切实减轻幼儿园教师工作负担。同时,要通过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提高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等措施,消除传统观念对幼儿园教师的偏见,增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幼儿园教师的生命健康和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