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领个体精神生命不够
音乐教育应能引领幼儿通过与音乐对话,寻找并体验到与生命状态同构的激情、激动、快乐与辉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我、体悟生命,为此需要幼儿主动参与、聆听、思考、体验和表达。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教育应发挥的这一引领个体精神生命的作用被窄化为“知识技能训练”,具体而言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单位时间内的“学会”,包括学会歌曲、学会舞蹈、学会乐器使用等。这必然导致幼儿音乐学习评价标准的整齐划一,使幼儿个体自我实现的快乐难求,使音乐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的价值大打折扣。
总之,音乐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生活同体,是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需要个体用时间和深度参与去体悟,而绝不是所谓主客二分逻辑之下的形式表现或教化工具。基于功利性目标的学习过程要么体现为机械的技能训练,要么是简单的放任自流。幼儿园教师将音乐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可预知的、既定的流程,儿童在其中只需像机械一样,按规定流程行动,必然会使幼儿对集体音乐教学失去期待和兴趣,更难以出现师幼之间“会心一笑”“恍然大悟”“欣喜若狂”等生命之流的碰撞,多的是若无其事的漠然参与。这种按照音乐自身封闭体系自上而下组织的教学,使教师只关心自己如何执行音乐教学的流程,缺乏对音乐促进幼儿精神生命成长价值的研究,也缺乏对幼儿音乐学习过程的关注,值得幼儿园教师深刻反思、警惕与改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32.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87.
[3]席勒,美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3.
[4]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158.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7.
[6]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99.
[7]邵桂兰,王建高.论音乐存在的生命形式及其同构关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8]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67.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