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工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

2021-05-13 10:18

  摘要:金工实习是高校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实践性技术专业课,随着制造行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以本校金工实训中心为例,根据教学目标及效果分析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为金工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分析问题;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7-0143-02


  引言


  近年来,在转型升级与“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开始努力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售后等环节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金工实习是本科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环节和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的设计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对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基础设计、加工流程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金工实习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对金工实习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金工实习教学质量。


  一、改进金工实习教学的重要和意义


  (一)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高校改革金工实习教学方法的号召


  金工实习是高校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实践课,对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提高综合能力、提升科研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金工实习受到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为进一步提高金工实习教学质量,教育部对金工实习提出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按照新的大纲制定教学内容[1];鼓励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改项目;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步伐。


  (二)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可以熟悉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掌握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熟悉各种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操作使用方法,同时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使用,掌握对简单零件加工方法选择和工艺分析的能力。金工实习还能够培养学生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及了解技术条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作风。


  (三)提升高校品牌价值,增加就业率


  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高校为企业和社会输入高品质的劳动资源。培养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既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诉求,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增加就业率,又可以使促进行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时还有利于巩固和加强高校在专业领域的地位,提升自身影响力,在行业里树立良好的口碑。


  (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素质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其专业素质,而金工实习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和有效途径。金工实习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水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平台、缩短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学生在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选择上更具竞争力和优势,能够是使其在就业之后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教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繁多、主次把握力度不均


  金工实习的基本内容为常规的加工方法、设备工具的操作和工艺知识:一般有铸造、热处理、焊接、车削、铣床、刨削、磨削及钳工等内容。教学大纲里面未对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主次、掌握程度的要求做出说明。如此多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仅安排在五周的教学时间完成,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实习中“走马观花”、“猴子掰玉米”、“形式主义色彩浓烈”等情況的出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这些教学内容属于传统的加工工艺范畴,大部分加工手段已不能与现代制造业水平相适应。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加工中心、热成型、3D打印等现代制造技术,学生对这些新技术知之甚少,很有可能造成他们入职后难以快速投入实际生产。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融会贯通


  在实践教学中仍然保持着“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指导教师通过讲解原理,使用直观的演示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加工流程,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力。这使得教师只注重操作的讲解与训练,忽视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且学生单一的重复练习机械指令,并未有知识和技能上的拓展及延伸。虽然目前指导教师已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但PPT课件的内容还仅限于大篇幅的文字和图片,缺乏原理动画图、结构分解图、装配爆炸图等关键性内容,仅仅是把原本通过口述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表达的教学内容表现在投影的大屏幕上,并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这种现象造成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是单一存在和执行的,形式化比较严重,缺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会贯通在实践教学的始末。


  (三)指导教师授课乏味、缺乏生动性


  指导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主观认为如何教是最重要的,其职责是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机械授课方式,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继承性和延伸性


  将传统加工工艺里的具有代表性的车削(主要涉及机械切削加工的原理)、钳工(主要涉及加工工艺流程)和现代制造技术里应用最广泛的线切割(特种加工)和数控车铣(非标件制造)作为重点了解熟悉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层(主要是典型的传统加工)和强化层(应用广泛的现代化制造技术)[2]。在基础层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在强化层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创新竞赛中全面实践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高校金工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环境艺术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