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中澳高等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编号:2014jyxm7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04-03
一、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独立学院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界来说并不陌生。随着2008年4月1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施行,独立学院发展逐步进入规范阶段。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截至2016年5月30日,中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仅安徽省就有11所。从国内独立学院的选址来看,有的在母体院校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办学,有的则依托其母体品牌,在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地区创建。无论这些独立学院办学场所如何,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大多依托母体已有的教育品牌优势,开展招生、教学等相关工作。
曾经独立学院因为对学生的收费远高于公办普通高校,其招收的学生被称之为高价生。也正是因为独立学在创办之初,对学生的人均收费要高于当时公办普通高校每个学生人均的财政拨款,独立学院曾经成为其母体的重要创收来源。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当国家财政对公办高等院校生均拨款逐步提高,在中国部分区域,公办高等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已经和独立学院对学生每年收取的学费相近。加上财政拨款可以直接抵达公办院校账户,而独立学院存在学生欠缴学费而且学费催收工作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两相比较,来自财政拨款办学的公办高等院校办学经费变得充裕,依托其创办的独立学院对于母体创收的重要性则迅速回落。独立学院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招生规模逐步缩减。
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独立学院不仅面临着招生规模缩减的客观事实,同时面临生源、师资、就业、办学经费、办学场所等多方面的困境。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其办学面临的最主要困境之一。生源一方面受制于招生规模制约,另一方面则受制于生源的结构,这里的结构包括考生分数、来源地、学科与性别等因素。我国高考人数自2008年逐步回落以后,全国高校招生规模开始受到影响。相对来说,独立学院招生规模受到的冲击最明显,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该独立学院2010年计划招生人数为1998人,2011年为2000人,但是随后迅速减少。2012年招生1300人,2013年招生1100人。从2014年以后下滑更明显,不足1000人,比如2014年招生规模只有600人。尽管从2015年开始逐步增加,达到700人,2016年招生人数为850人,但是年招生规模仍旧不足1000人。
招生数量缩减的同时,独立学院生源结构区域化特征明显。从生源结构来看,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安徽。2014年招生计划600人中,其中502人来自安徽;2016年招生计划850人中,768人来自安徽。招生计划是一回事,新生入学的实际报到率又是另一回事。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实际报到学生631名,实际报到率90%。2016年实际报到学生775名,报到率91%。招生规模缩减加上新生报到时又有一定缩减,导致独立学院最近几年的在校生规模总体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