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6年度教改课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和研究”(编号:16JG004Y)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10-02
地方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2001年至今的课程改革,其理念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一变革对教师教的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一切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重中之重。2012年,教育部、中宣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养成成了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训和教育见习、实习等教育教学行动中实际使用的相关知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仅有理论性知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性知识,而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或引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并不断反思。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为例,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情况进行探究。
一、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现状及原因探究
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直接检验,师范生在实习中,通过真实的一线教学,并进行反思,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基于此,我系于2016年12月进行“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性知识的调查”。此次,面向参加中文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发放“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性知识的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有待强化
在问及“你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案设计?”35.8%的师范生回答“根据教科书,自己写教案”;另有61.4%的师范生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的;高达84.1%的师范生完成教学所需的知识主要获得途径是与指导教师交流;58.9%的通过阅读专业书刊、浏览教学网站视频获得。这一组数据说明在实习之前,师范生对独立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准备不够,表现在课前教学设计不能独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依赖外在条件倾向明显。
2. 关于课程知识内化不够
中文专业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之前,学习了大量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从事语文教学打下了较全面丰厚的学科知识,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从事基础教育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了帮助,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课程以及相关课程重在解决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和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几大模块的整合和实践最终会形成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但是根据师范生的实习反馈,在教学实践中师范生最感困惑的是所学理论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不能自如地和自己面对的教学问题衔接起来,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显得生硬。
3. 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认识不够完善
师范生的就业工作方向为从事基础教育,在几年的学习期间,师范生较为注重教育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在临近实习时更是注重教学技能的准备。但忽视对教师职业信念的树立,连带忽略了学生这一教学中重要的主体。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的教学反思50%集中在“与学生沟通的技能和甄别学生差异的能力”;54%教学反思关注“对学生特点的了解”;35%关注于“心理的调适和指导”。可见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之后,师范生已意识到以上问题对于是否胜任教学有很大关联。师范生认为目前自己“最缺乏的”实践性知识,59.6%选择“关于自我的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长处和不足等”;50.5%选择“关于教学信念的知识,包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对教学目的的认识等”。这样的数据表明在实习前师范生对自身的语文教师素养关注不够,没有很好地思考过自身与语文教学的深切关联、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性无明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