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简称“对口单招”)是普通高校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对象为中职类学校毕业生,招生计划性质、学籍类型、收费标准、毕业待遇等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一致。对口单招考试给广大中职学生建立了成才的立交桥,促进了教育公平,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查阅江苏对口单招网,江苏省对口单招在经历了数次改革后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招考模式,发展态势良好,2016 年全省有29660 人报考,录取率为96.8%,本科录取率为16.9%。由于对口单招学生是通过考试进入高校学习的,不同于五年制大专、“3+3”、“3+4”等贯通模式,单招学生受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差异较大,课程的衔接难度也较大,衔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
一、对口单招模式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衔接中的问题通过对口单招进入高校的学生专业必然是对口的,然而由于中职与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同,很难做好课程的衔接。
专业课程的衔接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从零开始学习,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单招生源和普高生源同步教学的学校。单招生大一、大二在专业课上会有大量的重复学习,学生前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很轻松,大二下学期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专业能力与中学阶段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以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类学校中甚至有大一上学期不开设专业课的,这半年的空缺使单招生对专业理论产生遗忘,专业技能开始生疏。另一种模式是在中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存在于该专业只招收单招生或是将单招生与普高生分开教学的学校。由于中职、高职、本科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受限于班级学生的基础差异,很难做到完全对接。专业理论在磨合和补缺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方面大学课程在精细化要求上甚至可能低于中职。
与专业课重复学习形成对比的是,大学的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高生的学习基础设置的,单招生普遍难以适应,表现为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考试通过率明显低于普高生。单招本科生原本是中职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但是通常到了大三未能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上又失去了优势,将来发展方向也不明确,往往会陷入困境。
(二)课程教学模式上的差异
中职学校的对口高考本科率对学校的声誉、生源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单独设对口单招班,按照对口高考大纲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组织技能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步步把关、手把手教,督促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考定教的模式和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打乱了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高职与本科院校教师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注重学生自学、探索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往往采用引导式教学。
二、影响对口单招课程衔接的因素
(一)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与课程设置不匹配职业教育终究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课程设置必须适应专业岗位的发展。中职、高职、本科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应有所不同,体现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型与技能型相结合的初、中级实用型职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本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然而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中高职院校非常相似。从服装专业高职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来看,岗位群、能力培养目标等方面基本没有区别,高职只是多了一些课程,高职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没有比中职更高。服装专业本科旨在培养一批适应服装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从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来看,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有二十多门,但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不多。
(二)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