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5-13 10:27

夏江,刘晓明

摘要:通过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前校”与“后厂(店)”的合作动机所在、优化当下“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案,继而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螺旋递进式;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夏江,男,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刘晓明,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16-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给全球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1]面对挑战,我国高职教育该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并且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作为被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效果如何呢?根据杨廷[2]调查显示,教学改革有效性不足和学校教学内容与工厂工作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仍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笔者在借鉴美国“合作教育”和德国“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对“螺旋递进式”和“前校后厂(店)”两个子概念的分析,明了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继而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进行全面的透析,这也是对于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探究的基础。

(一)螺旋递进式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3]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将实践操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伊始,通过实践操作映射出理论需求,从而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最终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即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循环递进,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实践”与“理论”的简单交替,但每一次交替在通过实践操作的不断反馈加深之后,都会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巩固提升。长此以往,就像建造一架螺旋形的扶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长足有效发展。这就是“螺旋递进”的内涵所在。

(二)前校后厂(店)

“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探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模式,是带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后厂(店)”也有文献中称之为“前厂后校”、“前校后店”,这些只是名称不同,无本质差异。因此,综合对“前校后厂(店)”的理解,笔者认为“前校后厂(店)”是指学校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工厂需求所在,在条件允许下,通过向工厂提供厂房、图书馆等优质资源将专业对口的工厂引入学校。通过学校资源与工厂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统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以及作品与产品同一的局面,以最终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三)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综合以上观点以及对“螺旋递进式”和“前校后厂(店)”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见图1)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生在“后厂(店)”进行实践操作是对于“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最好的践行方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可以极大地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因此,实践操作应作为学生最终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起始点,此乃螺旋的伊始。(2)通过“后厂(店)”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映射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而“前校”正好能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经过“前校”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掌握所需理论知识,从而为“后厂(店)”实践操作提供指导。(3)“实践”与“理论”的交融促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良性的递进发展。经过长期学习,最终使学生习得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为其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简单到复杂的螺旋递进过程,较好地符合了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在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朝健康线路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前校”与“后厂(店)”联合培养人才的动机分析

(一)“前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分析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不应只单独通过自身的调整达到与外部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相协调,由此产生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4]笔者认为,通过“前校后厂(店)”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凭借“后厂(店)”的优势可为其带来以下主要利益。

1.打造“前校”优质师资队伍。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前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于此,教师的再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继而促使整个师资队伍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再者,通过“后厂(店)”的实践操作,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依托,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了“前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优质师资队伍的打造提供平台。

2.建设“前校”特色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将培养的人才最终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前校”借助“后厂(店)”的设备、人力资源等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岗位的需求。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具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分析——以商务英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