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方面的行动主体是职业学校,改革方向为建设一个以现代化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到课程体系,均以现代化发展为导向。
1.办学模式现代化。“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职业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办学模式现代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离不开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办学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3]本文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涉及到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经济社会各方主体发生的合作与联系。
当前,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仍存在学校与产业、企业脱节,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对接不够紧密,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建立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这些问题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瓶颈。职业教育要获得快速发展,就要广泛吸收学校外部资源,发挥市场作用,利用市场来办学。因此,必须改变当前封闭式办学模式,构建面向市场的现代化多元办学模式,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行业实际情况,大力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包括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联合建设培训条件好、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等。在行业内实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统一,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与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2.人才培养现代化。人才培养现代化涉及到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条件与手段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职业学校需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多层次培养人才,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梯队,不同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同时,职业学校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另外,人才培养现代化离不开教师队伍现代化,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努力构建一批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现代化。“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4]一方面,课程体系现代化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现代化要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依据地方劳动力市场、企业的需求,以应用为主旨和坚持实用性的原则,不断地与时俱进。
职业学校需要推动课程体系转型。在课程设置上对接企业需求,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建立以工作本位课程体系,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突出实训与实践环节,加强技术与技能培养培训,如可借鉴英国的GNVQs模式。“该模式通过工作分析把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国家能力标准的单元,以不同单元的组合构成课程,对先前的学习予以认定,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现场的能力考核。同时,以开发广泛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为宗旨,增加了关键能力的培养。”[5]总之,通过课程改革,使得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未来发展,真正推动课程体系现代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龚放.“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与“中层担纲”——试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担当[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2]祝士明.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论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28).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2.
[5]谷朝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
[责任编辑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