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学校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以“寻找身边榜样——捕捉身边的真实与感动”为核心,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寻找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运用榜样活动,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其见贤思齐,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参照。当前“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性的突破口,成为学校深化德育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大大增强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
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实施过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效结合,是“榜样激励”教育活动方式的有益探索。该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教育的本质。
1.校内榜样的选树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选树、宣传典型的机制,形成“崇尚榜样、关爱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突破传统的榜样典型产生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媒体发现、学生提名推荐,推选一批学生信服的先进典型。建立和丰富院、系、班三级榜样库,形成“学院有英模、系里有榜样、身边有先进”、“行行有典型、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形成丰富多彩的表彰方式,表彰应涉及对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各个方面,如设立诚信榜样、助人榜样、尊师榜样、孝亲榜样、劳动榜样和自强之星、奉献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纪律之星等,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以评奖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形成“近有榜样、学有方向”、“人人追求先进、争当先进”的自我完善机制。
2.校外榜样的追寻活动。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发动大学生展开讨论,推选那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或在其专业岗位上奉献多年、有感人经历的本校、本专业校友。通过了解这些校友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伟大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爱国荣校、奋发图强的热情,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争做今后榜样校友活动中被寻访的主角。寻访“校友之星”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3.榜样力量的作用发挥。编辑和整理“身边榜样”事迹材料,利用网络专栏、读书论坛、宣传橱窗、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深入宣传。组织召开“榜样力量”座谈会,引导师生员工以身边榜样为标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缩小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做到“学有目标,赶有对象”。把“身边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让师生一踏入校门就能受到鼓舞和熏陶。在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安排身边先进典型精彩亮相、发言领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凝炼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将典型固化成符号、锻造成经典,将“身边榜样”的事迹材料作为党团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必修内容,成为校本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主动占据校园价值观高地,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教育作用、营造健康的校园“榜样激励”文化氛围,发挥“榜样激励”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选树、追寻和宣传活动主动占据校园舆论和文化阵地,能够覆盖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扩大榜样典型的校园影响力。优秀青年代表着大学校园的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身边榜样”系列活动注重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扬先进思想和道德的榜样作用。对入选的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这是普通人也有大作为的反映,发现并积极宣传普通学生的闪光点,对其他普通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引导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彰显了优秀青年的校园影响力。
3.满足更多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普通同学分享校园文化。“榜样力量”座谈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有了和优秀学子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能够较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分享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分享优秀学子成长成才经历,真实性强,令人信服,形成“比学赶超”榜样校园氛围,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榜样激励”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的新要求面前,应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寻找身边的榜样、真实的榜样、时代的榜样。要准确把握榜样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主动去引导校园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激发学生模仿和追求榜样,使外在的榜样精神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郄世鸿,于鹏.激励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9(4):36-37.
[2]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3]刘宝珍.论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4.
[4]蔡武.榜样激励机制的弱化及其重构[J].政工研究动态,2009(5):11-12.
[5]王利民.论激励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2003(4):48-50.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