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性看待德育寻根本身
道德的价值终极性,决定了德育根性这个话题,本身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方向,而不能作为一种找寻的目标。因此,我们更应该在试图超越的过程本身找到一种适应的状态,在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中,从生活世界中寻找道德教育的根基。[37]历史上是,当代仍然也是,人们在没有办法完全把“道德是什么”搞明白和达成一致的时候,就已经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道德的体验、面对着道德的抉择。德育寻根的关键,乃是呼唤对有关德育研究与实践根本问题的正视。也许这样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棘手,研究这样的问题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往往会显得艰难,但是如果德育的根本使命不曾改变,那么这种返本归真的努力就不应放弃。
一种理想的研究模式是发挥研究团队的集体力量,在跨学科研究平台上,汇集各种视角和学科知识的精华,从而加速研究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以海特(Haidt)等为代表的道德心理学和以彼得森(Peterson)、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都在研究整合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尝试。其研究结果也足以证明,在当今时代,跨学科、团队式的研究往往能获得个人研究所无法企及的效果。这种发展方向,也非常有必要在我国的德育研究中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积极响应的时候,我国德育寻根已经具备了更为有利的宏观条件。因此,深化对上游学科的挖掘和跟踪研究,从而加强自身的解释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从更为广阔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重视儒道传统的互补格局,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将成为当代德育理论研究者的光荣使命。
注释:
①一项调查发现,问卷中88%的教师表示自己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方面的反思,但同时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当前制约师德建设的突出因素。参见:檀传宝,等:《中学师德建设调查十大发现》,《中国德育》,2010年第4期。
②出自帛书本《老子》第58章,世传本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高明考证认为,帛书本更能反映道家因时因物而灵活取舍的态度。
③帛书本《老子》第17章:“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参考文献:
[1]刘峻杉.浅论当前德育实践理念的几种典型困惑[J].中国教师,2011,(7上).
[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3]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
[4]杨韶刚.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5]叶飞,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9,(1).
[6]檀传宝.超越论教育哲学及其建构——20世纪90年代鲁洁教授教育思想的特质[J].教育学报,2010,(1).
[7]胡金木.我国道德教育领域中“比较研究”状况的回顾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9).
[8]薛晓阳.德育研究:学科的独立和开放[J].教育学报,2009,(1).
[9]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10]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32.
[11]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建研究及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8,(14).
[12]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研究,2004,(1).
[13]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14]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3).
[15]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16]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
[17]蓝维,迟希新,王晓飞,易连云,檀传宝.德育专业化问题笔谈[J].教育研究,2007,(4).
[18]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2-23.
[19]Haidt, J. Morality[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 65-72.
[20]班华.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21]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报,2005,(5).
[22]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23]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24]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25]万俊人.道德谱系与知识镜像[J].读书,2004,(4).
[26]熊春锦.道德复兴论修身[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38-46.
[27]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
[28]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16.
[29]付小莉.围绕“道家主干说”争论的述与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
[30]刘峻杉.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的中西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J].教育研究,2012,(8).
[31]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