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短期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是出口数据的低位徘徊。如今,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GDP之比)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等大国,以及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尽管中国可以承受一时的出口萎缩,但更长时间的萎缩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出口的长期萎靡必将会拖累消费、投资等其他部门的增长,并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技术进步。 二是通货膨胀压力难以化解。今年一季度CPI达到了8%,4月份当月达到8.5%,数据告诉我们,现在中国经济面对的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从CPI持续上涨的原因看,食品价格上涨依然是首要因素。事实上,自2006年9月开始,世界主要粮食产品价格出现了暴涨,小麦价格上涨了一倍以上,玉米上涨了五成以上,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价。到了今年,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也突然暴涨,从2007年底的每吨360美元涨至今年3月的760美元,涨幅超过100%。可以讲,目前整个世界都面临通货膨胀。在资源短缺、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加上国际游资的疯狂炒作,短期内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难以回头,这将给我国带来很大的压力,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稳定物价水平,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独善其身,难度可想而知。 三是全球经济正在面临周期性调整的风险,会与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共振效应。 特别是,一些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有待缓解,比如,收入结构不合理,即政府与企业收入增幅相对较高,居民收入占比较低,有资料显示,过去15年中国的工资上涨是全世界最快的。但本轮经济周期以来,中国税收与企业盈利大幅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仍然远低于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增长。投资、消费结构仍不协调。与各国比较,中国目前的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这种支出结构的风险是,一旦国外需求大幅下滑,势必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企业盈利下降直至面临关闭风险,带来失业增加、经济衰退。2006年以来,支出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协调。如果中国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跨国企业的国际战略改变,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就会变得更为脆弱。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中国具有低人力成本优势,但缺少技术创新。中国成为全球加工制造大国,造成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多。而且,为了使产品保持长期的低成本优势,生产企业削减成本,在环境治理、劳工福利、安全保护、产品质检、知识产权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的链条,生产利润实际上大部分被国际资本和专利技术拿走,本国居民留下的是劳动力报酬低、消费低和生活环境改善缓慢,整个社会福利损失较为严重。在高投入-低附加值产出-低消费的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将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从而制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93年的0.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接近拉美地区水平,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失衡,不仅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对经济发展形成威胁,其风险不容忽视。 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们认为,应着眼于长期利益和短期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并针对新情况,考虑预期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调整相关政策: 在2008年出口增长出现减缓的情况下,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保持今年消费回暖的势头。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繁荣,发掘和释放消费市场的内在升温动力。 进一步完善投资结构。政府投资把重点落实到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国计民生工程,而不局限于交通道路等基础硬件实施。同时,从税收制度上进行调整,减税让利,给企业以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政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给予政策上的指导,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 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单单依靠某种政策手段很难达致目标,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需要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实施若干不同类型的组合政策,才能达到政策的制定意图和执行效果。
当前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与风险(2)
2012-08-19 23:39
当前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与风险(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