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2012-08-25 21:31

 美刊《美国展望》杂志2002年1月1日号刊登了马克·艾伦·希利(Mark Alan Healey)和欧内斯特·西曼(Emesto Seman)题为《正统的代价》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这一当前国际正统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跌入萧条的过程,认为阿根廷最初几年的繁荣是通过出卖国有资产吸引外资和借外债实现的,这必然导致其后一阶段的萧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90年代,阿根廷渡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由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比索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和每年稳定在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一夜之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由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阿根廷曾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

  梅内姆在1989年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掌握了政权。他终止了庇隆主义的一贯政策,而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一系列政策: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胀率依然高达1100%。

  1991年8月,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卡瓦洛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他实施了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美元枷锁

  开始时,强势货币、原来被压抑而新被释放出的需求以及贸易障碍的突然降低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阿根廷的经济每年增长8%,使人们相信国内工商业的大量倒闭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政府是以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的。在短短的几年里,政府将电信、供水、石油、煤气、电力、铁路、地铁、航空、机场甚至包括邮政服务都卖给私人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是外国人。与此同时,魔法般扩张的消费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公司的进入,他们普遍都是先收购本地已有的工商企业,然后再加以现代化。从面粉厂到汽车制造厂,外国资本占领了阿根廷经济的战略要地。1995年,阿根廷最大的十家银行中,本地银行占到6家,但到现在,仅剩一家。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者的报告又宣扬使劳动力更顺从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开始减少劳工的权利。同时越是具有活力的部门变得越集中,资本越密集,也更多地为外国人所拥有,而且更富有利润。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工人的工资却陷入停滞,而且工人的数量减少了。

  在经济的其他方面,工资和就业率都下降了。即使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份里,据官方的测算,工商业也没有创造任何新的就业机会。所有就业的增长都出现在非正规的经济部门——影子经济中:现在在900万进行经济活动的阿根廷人中有400万人的工作不在国家的统计之内。即使是签有正式合同的工人的权利也被系统地慢慢地剥夺了,因为现在工商业主能将低工资、长工时、专横的时间安排、长试用期强加于(或者通过已经腐化了的、不为工人所信任的工会领导人的同意)工人身上。历史上阿根廷是一个劳动力短缺、低失业率的国家,但自1991年以来,失业率一直高于12%,现在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8%。

  这些严厉的政策正使得中产阶级减少,产生了一个新的、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新穷人”的群体:坚信会比他们的父母穷的第一代人。工业就业人数缩减了近1/3,贫困率稳步上升,“新穷人”和旧有的穷人一样只能眼看着阿根廷社会保障的日益削弱。

  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成了问题的关键。由于政府仅能在钞票可以被兑换成美元的情况下才能印更多的钞票,所以经济只有通过获得直接投资、出售国有企业、出口盈余或者贷款等方式引入更多的外资才能得到发展。在最初的一阵私有化的浪潮过后,新的外资的进入慢下来了。1994年因墨西哥比索的突然贬值而引发的席卷整个拉美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使外资的进入减少了。与此同时,美元的升值使出口商品昂贵得卖不出去,于是增加货币供给和发展经济的惟一办法就是举债。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