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强度效应 不论是否考虑加工贸易,强度效应对净转移隐含碳贡献率都是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0%和96%(见情景一、二)。如果忽略强度效应的影响,假设进出口都采用国外完全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到2005年国外向中国净转移隐含碳为93.84 MtC,中国依然是隐含碳净出口国,此时规模效应为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为155%,结构效应仍为负效应,贡献率为-55%(见情景三),可以说此时贸易顺差是造成中国为国外负担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比较情景一和三,中国相对于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加剧了碳转移的效果,使得碳转移量额外多出301.82 MtC,占净转移量的76%,强度效应对净转移隐含碳的贡献大于规模效应,如果中国继续维持高碳排放强度,即使出现贸易逆差,仍可能发生隐含碳向中国的净转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香港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2005年这些地区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9%,其中出口到香港的商品大部分也会转口至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度效应对净转移隐含碳高贡献率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发达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来逃避本国严格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来避免本国的污染排放,由于发展中国家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技术,从全球角度来看这样单纯的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将有更大的负面影响。 2.2.2 规模效应 这里的规模效应不仅体现了贸易顺差的贡献,还体现着加工贸易的影响,情景一计算的395.66 MtC净转移隐含碳中,有101.08 MtC净转移隐含碳是加工贸易的影响。如果考虑加工贸易,规模效应的贡献率仅次于强度效应,为55%(情景一);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进口隐含碳将增加101.08 MtC,扣除掉进口隐含碳,净转移量将降至294.58 MtC,LMDI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此时规模效应的相对贡献率显著下降至30%,而其他效应的贡献率相对增加,强度效应的相对正贡献率从60%增加至96%,结构效应的相对负贡献率也从14%增加到26%(情景二)。 2.2.3 结构效应 在三种情景分析下,结构效应都为负效应。即使不考虑强度效应,结构效应的负贡献也抵消了一部分贸易顺差带来的正贡献,且贡献率为最小。为剖析其原因,本文针对2005年进出口行业数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比较主要进出口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不考虑国内外能源结构和技术差异,仅比较完全碳排放系数的行业差异,以国内碳排放水平为基准)。中国2005年出口份额位于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批发零售业。此五类行业累积份额占总出口额的50%。其中除化学工业外,其他主要出口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在0.43-0.72吨/万元范围内,以份额为权重计算全部出口行业加权平均完全碳排放系数为0.87吨/万元;进口份额位于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此五类行业累积份额占总进口额的58%,完全碳排放系数在0.55-3.63吨/万元范围内,以份额为权重计算全部进口行业加权平均完全碳排放系数为1.11吨/万元(表3)。如果仅从行业尺度来看,2005年的数据显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出口行业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小于进口行业,大部分主要出口行业不是高碳排放行业,而进口行业中高碳排放行业份额反而较大。 (2)比较主要净进口和净出口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前五位行业依次为:石油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是高碳排放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在1?08-3?63吨/万元范围内,而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前五位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纺织业、服装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大部分属于碳排放相对较低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在0.43-1.34吨/万元范围内(表4)。此结果更显著表明净进口行业以高碳排放行业为主,净出口行业以低碳排放行业为主。 综上所述,主要进口和净进口行业的平均完全碳排放系数大于主要出口和净出口行业,如果没有规模和强度效应影响,只有结构效应时,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可能会低于进口。因而当隐含碳转移处于净出口状态时,结构效应会呈现负贡献。净进口行业中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种能源行业的净进口居首位,这些能源行业的进口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用于生产出口商品所用。 工业2.28金属制品业1.34[BG)F]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2005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进出口商品与服务的分行业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去掉加工贸易的影响后的中国隐含碳量净转移量,并应用LMDI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中国相比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贸易顺差和加工贸易的影响,进出口结构效应为负贡献。目前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是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国主要出口行业是低、中碳排放强度的行业,而进口行业却主要由高碳排放强度行业构成。此结论可以对碳转移排放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减少转移排放的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vine M D.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 Case of China[EB/OL]. http://repositories. cdlib.org/lbnl/?LBNL?372E. 2008. [2]Wang T, Watson J. Who Own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J]. Tyndall Briefing Note 23, 2007: 1-7. [3]魏本勇, 方修琦, 王媛, 等.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4):413-419.[WEi Benyong, Fang Xiuqi, Wang Yuan,et al.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China: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45(4) :413-419.] [4]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转移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 2009, 64(2): 234-242.[Zhang Xiaop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Foreign Trad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2): 234-242.]
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3)
2012-08-25 22:14
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