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倾销价格确定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格为中心内容
国际贸易中的“倾销”,是“低价”的同义词,低价有无一个客观标准呢?除上述涉及到的“低价”结果即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这一客观标准外,还有一个倾销国的国内“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标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例如美国商务部是把某一产品在美国(作为进口国)和出口国的零售价作为基价,分别推算其出厂价。按美国零售价或批发价推算出的出厂价作为“美国价格”,将商品在出口国的零售价格推算出的出厂价作为“外国市场价值”,即“公平价值或正常价值”,如果推算出的进口国的出厂价低于出口国的“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则符合倾销的价格条件,其中的低价幅度则被视为“倾销幅度”。将这一标准与“损害”标准结合在一起,可判定是否构成倾销。
欧盟关于正常价值的确定,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以“在正常贸易方式下在出口国或原产地国消费相同数量的某一产品实际支付的可比价格,为产品的正常价值”。也就是说,产品正常价值按同类产品在该国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确定。正常贸易是针对“非正常贸易方式”而言的,按现行《欧盟反倾销条例》第二条第七款的规定,可能有联营关系或补偿协议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贸易被视作“非正常贸易方式”下的贸易。目前世界各国对“正常价值”的表述是比较统一的。
(四)欧美的反倾销法,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倾销有较统一的特殊规定
欧美各国普遍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生产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因而其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无密切联系,因而对这类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需要用特殊方法。其办法是设置一种“替代国”制度,即以一个市场经济的第三国作为被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替代国”,以替代国相同产品的构成价值确定其“正常价值”。同时,如果替代国生产的相同产品或相似产品在其本国所占份额很小,则该产品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被视为公平价格或正常价值。这显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利,带有歧视性和不合理性。我国在这方面曾深受其害,印度、巴西、印尼、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都曾被选定为中国的替代国,甚至我国已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写过十四大报告后,不少国家仍将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等。直到1998年4月7日,欧盟才通过决议,将中国、俄罗斯从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都按市场经济国家处理,而是采取一事一议的解决方式,中国必须递交充分的能说明自己的产品是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的证据。这同样增大了我国产业应诉反倾销的难度。
(五)欧美反倾销的基本术语和机制相同
世界各国在反倾销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相同的用语和概念,它们主要包括:倾销、反倾销、反倾销调查、倾销差价、倾销幅度、反倾销税、本国价、购成价、国内产业、相似产业、实质性损害和实质损害威胁等等。无论是欧美,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其基本机制也是相同的,它包括倾销的构成要件、倾销差价的确定机制、反倾销损害的确定机制和反倾销调查的主要阶段都是基本相同的。
欧美反倾销法的主要差异比较
(一)法律渊源不同
当今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中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严谨规范,欧盟除成员国英国外,大都属于成文法系或大陆法系的国家,此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属此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或者普通法系,是以英国法律为特征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总称,其特点是自由便当,主要包括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美国反倾销法的法律渊源具有多元性,它是由国会制定法、国际法、行政法和判例法构成,每一法源又由多个法律规范组成。而欧盟的反倾销法除运用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及1979年的《反倾销守则》外,目前欧盟自己的反倾销渊源只有一个,即原欧共体理事会2423/88号条例。产生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所属法系的不同。美国尽管在反倾销领域中有许多制定法,但其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未鼓励立法者企图一劳永逸地制定一个包罗万象的反倾销法。而大陆法系倾向于制定一个详尽的、无所不包的法典,然后照章严格执行。欧共体成立不久,就试图一劳永逸地统一各国零碎的反倾销法规定,1968年理事会459/68号条例,就是这种尝试的结晶。然而,现实发展总是超出立法者的预料,以后欧盟不得不频频修改其反倾销立法,并经过1973年、1977年、1979年、1984~1987年、1994年五次修改,才达到现在这样比较成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