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2)

2021-05-08 10:25


  还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在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效应为正则表示促进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为负则表示能够抑制隐含碳排放;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会减少中国自身生产产品的碳排放,因此效应为正表示对中国有减少自身碳排放的作用,效应为负则表示对中国自身没有减排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中日贸易规模的扩大都客观地导致了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受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萎缩,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的需求急剧减少,中国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有了明显回落。在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减小的情况下,规模效应对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正向贡献也达到了9,969.1万吨的高额。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较2009年增长了30.6%,2011年较2010年增长了14.2%,近两年来虽然中日贸易额有所下降,但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在长期的发展趋势中仍然是持续扩大的。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中国的进出口产品均包含着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所以伴随的隐含碳排放仍然会是呈一个增长的趋势。通过缩小对外贸易规模来减少隐含碳排放显然是不科学的,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还有必要从隐含碳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方面来研究。
  (二)贸易结构。2009年以前,结构效应的绝对值基本呈现逐年变大的趋势,说明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贸易结构促进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中,碳排放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在总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2009年后结构效应的绝对值相对减小,说明中国在调整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上一小节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1995~2009的10年间,出口隐含碳含量最高的三大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口隐含碳最多的三个部门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不难发现我国出口的产品进口的出口产品为易造成大量隐含碳排放的行业,进口产品的产业不利于我国自身的隐含碳减排,这个差额就造成了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 
  (三)生产技术水平。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占的比重比较大,但主要增长是来源于纺织、服装、机械及运输设备,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占比很大,我国的出口商品依赖于有形要素投入,如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诸如技术、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的投入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比较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我国的能源效率却只有日本的1/5。显而易见,依托于有形要素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涉及、开发、生产、营销等能力均比较弱,在生产、贸易、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隐含碳。 
  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就只能靠进口来满足相关产业的生产需求。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半成品加工、组装行业则往往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我国国内进行,这样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无形中把大量的碳排放和高污染转移到了我国,发达国家自身的隐含碳排放减少就造成了我国国内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加快技术水平的发展,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 
  近年来,中国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出口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由早期的出口资源型产品为主,到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再朝着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方向发展。技术效应在节能减排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能够减少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所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能够有效放缓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增速。 
  (四)小结。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是三种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引起进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的负向作用只能部分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带来的进口隐含碳排放增加的正向影响,所以最终结果是进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显著增加。 
  目前,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以及规模效应的综合影响,而规模效应是主要促进因素,结构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技术效应是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 
  四、政策建议 
  (一)改善贸易结构。我国向日本的出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能耗大、技术含量低、所获利润有限且对我国环境伤害较大。为避免我国沦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应当不断调整、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向清洁化方向发展,引导出口贸易向低能耗、低碳排、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并增加资源能源类及隐含碳排放较高的产品进口,减少我国在此类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隐含碳排放,这样可以减轻贸易结构对我国隐含碳排放的负面影响。 
  (二)优化能源结构。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到了70%的比重,远超29%的世界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煤炭消耗大国。太阳能、水电、风能及核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占比很小。使用煤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能源更严重,因此想要降低我国各行业在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就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做起,减轻落后的能源结构对我国环境带来的压力。一是在现有的煤炭使用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炭清洁技术,改善煤的利用效率,对煤炭进行低碳或无碳化处理后投入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要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调查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