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理性确定目标企业
对目标企业的考虑直接关系到海外战略能否实现协同效应。根据前述比较分析发现,伊利集团所确定的目标企业均为乳企,且对不同地位的目标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模式,而光明食品所确定的目标企业则多为行业领先地位的多种食品企业。虽然伊利和光明对目标企业的确定都选择了与自身业务具有之间关联性的上游产业或同类产业,然而,在确定目标企业时,光明却对自身能力和市场反应考虑不足,对目标企业定价评估不当。由于其所选择的大部分目标企业均为行业巨头,很容易引发竞争者对此并购行为的敏感反应,而其对自身能力和市场反应考虑的不足容易导致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当,进而导致并购的失败。例如,光明并购澳大利亚糖企CSR就由于定价略低败给新加坡丰益国际。
(五)充分关注战略细节
我国食品企业实施海外战略还应充分关注收购比例、顾问团队和低调运作等战略细节。从伊利和光明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并购所涉及股权比例较高时,并购双方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并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若所并购企业在当地属于行业巨头,则对并购双方所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也较大,此时并购更为复杂,也较难以成功。同时,拥有国际贸易、法律和并购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都熟悉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的定价经验和谈判水平的顾问团队等,能够更好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定价、争取谈判利益和实现并购后的整合管理,有助于并购的成功实施。此外,在国际化战略中保持低调的态度,有助于避免目标企业的反感和竞争者的过分关注,对海外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辅助作用。例如,光明对澳大利亚CSR糖业历时一年多的收购却因新加坡丰益国际的半路杀出而失败。
(六)重点加强食品安全
无论是在国内的整合发展,还是在海外的战略布局,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在当前我国食品行业面临巨大信任危机的状况下,为打破海外发展的“绿色壁垒”,保证我国海外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食品企业必须重点加强食品安全和保证食品质量。当前,包括伊利、蒙牛和光明在内的众多知名食品企业都发生过各类质量安全丑闻,如伊利奶粉“含汞门”、光明乳业“六连错”、蒙牛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等,这不得不让海外内消费者对中国食品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事实上,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标准本就相差甚远,这也是我国食品企业难以实现“走出去”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食品企业的国内发展和海外发展均离不开产品质量在海内外的认同,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成为我国食品企业实现海外发展的重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邹文武.并购或苦撑:食品企业两难的选择[J].法人,2011(2).
[2] 伊利股份入选央视50指数 跻身资本市场“五好生尖子班”.中国新闻网,2013-8-26.
[3] 徐莉莉.中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因素评价模型——以光明食品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