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监管标准渐成全球趋势
继2月18日美国终于将外资银行这座“城池”纳入到后危机时代严厉金融监管体系的新“版图”之中,英国紧随其后提高银行监管标准,这一方面说明英国想保护国内银行机构;另一方面将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欧盟地区银行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
按照规定,未来只要是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大银行,不管是美国银行还是外国银行都将实施包括资本比率、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和流动性要求在内的统一监管标准。虽然这些规则延续了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适度从严的基调,但与2010年12月出台的最初的外资银行监管草案相比,美联储还是在部分问题上作了变通。首先,美联储将需要在美国设立中间控股公司的外资银行资产额的“门槛”,从草案的100亿美元上升至500亿美元。此外,在美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外资银行还需将其所有在美分支并入一家中间控股公司。根据美联储的预测,目前这类外资银行的数量大约在15家到20家左右。其次,美联储将外资银行监管规则实施日期定为2016年7月1日,这比草案中的实施日期延后了1年多。第三,对于外资银行设立的中间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的实施日期,美联储最终也决定延后至2018年。
由于英国与欧盟签署了银行监管相关协议,新监管规则主要针对的是非欧盟地区的银行。目前英国有外资银行分支机构145家,总资产占英国银行总资产31%,相当于英国GDP的160%;外资银行附属公司总资产占英国银行总资产14%。其中,非欧盟地区银行分支机构82家,占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总数的57%,资产占外资银行总资产的63%。而欧盟很可能出于报复等原因,对欧洲的美国银行附以更严格的监管义务。4月15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银行业联盟法案的最后部分——单一清算机制和国家存款担保基金规定。至此,由单一监管机制、共同存款保险机制和单一清算机制为三大支柱的欧洲银行业联盟终于在理论上由构想变成现实,这被认为是欧元区成立10多年来欧洲金融一体化的最重大步伐之一。
如此看来,未来会否有更多的国家提高银行监管标准?对于大型跨国银行来说,它们在未来可能不得不面临更高额的资本金要求,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早先凭借雄厚的全球流动资本而占据的绝对竞争优势会逐渐消失?这是否又会对全球银行业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尽管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逐渐明朗的,那就是,银行监管标准和提高和措施的强化正在成一种全球性趋势。
监管新规如何影响中资银行
考虑到须向美国机构追加资本、重组业务和提高盈利要求,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在去年资本新规刚提出时就表示强烈反对。在我国银行业积极“走出去”的背景下,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在美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针对美联储通过的对外资银行资本要求规范的最终版本,外资银行在美经营自然要按照当地标准和要求。由于我国银行监管标准已与国际看齐,有些要求甚至更高,且我国银行规模较大,各行虽然没有详细披露在美资产情况,但即使需要追加资本,也不会构成负担。
与此同时,我国银行监管已经与国际看齐,积极推进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而且要求更高。无论资本、流动性,还是组织管理的规范性,我国银行业都是领先的。我国银行业经营要比美国稳健,资本充足、杠杆率低,更重要的是我国银行衍生产品没有美国本土银行的那么复杂。美联储要求设立中间控股公司、增加资本金要求,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业务复杂的银行。因此,拥有比较复杂投资和衍生品的银行会受到较大冲击。而我国银行资产相对单一,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压力测试也不会有问题。
针对资本新规对我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走出去”是大趋势,美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对美国监管标准的适应是必须达到的条件,我国银行应关注监管标准的最新动向。
同时,由于英国与欧盟签署了银行监管相关协议,新监管规则主要针对的是非欧盟地区的银行。规则征求意见稿显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已在英国设立分支机构,其中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已在伦敦设立附属公司。由于我国银行在英国网点不多、资产规模有限,目前来看,新监管规则对中资银行影响不明显;不过长期来看,监管标准的提高将是一个挑战,我国银行应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在适应标准的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我国银行要密切关注新监管规则对经营的影响,因为监管标准提高肯定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利润水平。
总之,银行监管强化或是一种趋势,未来欧盟也可能推出新的监管标准,这将使我国银行“走出去”面临挑战,国际化战略可能需要为此而调整。不过我国银行“走出去”的步伐不会因此减退,而且资本新规还可能是机遇。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在详细分析新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业务范围和资本配置,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将提高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新规的实施可能会导致一部分银行削减在美英的业务,从而导致市场出现一定的重组,对我国银行来说或许是拓展业务的难得机会。我国银行应快速有效地做出积极应对并调整发展战略,能否抓住机遇将决定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发展的强劲势头能否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