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与东盟贸易产品组成来看,2012年美国与东盟最终品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例为60%左右,中间品贸易占比是30%左右,而初级品大概是10%左右,初级品比重有上升的趋势。从贸易差额来看,东盟对美国是零部件进口国。
(三)东盟与中国、美国的贸易失衡
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02 年的76.1 亿美元上升到2012 年的193.2 亿美元,除了在2008 年和2009 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下降外,双方贸易差额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东盟对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国。中国—东盟将在2015 年全面实行贸易零关税,双方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发展。虽然东盟与美国的贸易顺差从2002 年的364.2 亿美元上升到2012 年的475 亿美元,但贸易差额占美国总差额的比重是一直下降的,也就是说,东盟与美国的贸易差额相对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差额,是处于下降的趋势。中美贸易顺差在增加,而东盟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在减少。
从产品组成来看,东盟对中国贸易方面,初级品和中间品为顺差,最终品贸易是逆差。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初级品比重上升,说明中国对东盟国家原材料和能源等产品的依赖性在增加。2012年,东盟出口至中国的中间品差额占双方贸易差额的45%。中间品当中的半成品和零部件,是东盟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贡献来源。
三、三方的贸易格局形成原因分析
(一)中国、东盟、美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2002 年-2012 年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在9%以上,而同期东盟整体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8%,只相当于中国增长速度的53%左右。根据2010 年世界银行对全球所有国家的划分标准,除了新加坡和文莱之外,东盟其他成员国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内需不足。因此,东盟对中国最终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向中国进口少是导致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同时,向高收入、过度消费的美国输出大量最终品也加剧了中美的贸易顺差。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充当了加工贸易和组装的承接者以及最终品供给者的角色。因此,欧美对中国制成品和最终品的过度需求要求中国从东盟进口大量的中间品,并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导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中美顺差已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而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分工格局是造成三方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二)三方产品内国际分工位置
产品内分工使得国家之间的分工表现为产品生产链上不同环节的分工,而不是最终产品生产上的分工。一国只要在某个生产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利润最大化原则,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原理在全球构建生产网络,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产业链条中。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简单零部件的制造和加工组装业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欧美、日本等从事高附加值的上游(研发设计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下游(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国参与低附加值的中游部分(加工装配)和部分上游部分(零部件生产),东盟则主要从事简单零部件生产以及出口至中国进行加工组装,这导致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虚高”的现象。因此,我国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结果。产品内分工格局体现了我国外贸两头在外,高顺差、低附加值的特征,更揭示了处于全球生产网络高端位置的欧美把贸易失衡的根源归结为中国的事实。只要三方在全球生产网络产品内分工中的相对位置不变,贸易不平衡的格局将会持续发展。
(三)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方式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而且外商对华投资中加工出口贸易的投资比重较高,致使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贸易格局自90 年代初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此后,对外贸易一直维持在顺差状态。其中,中国对欧美、香港地区主要是顺差,而且顺差比较大,对日本基本平衡,对东盟、中国台湾和韩国是逆差。2007、2010、2012年,加工贸易顺差对中国贸易顺差的贡献分别为2491 亿美元、3229 亿美元和3546 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比重为96%、176%和154%,加工贸易顺差已超过了我国一般贸易的顺差,加工贸易顺差在持续扩大,而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笔记本、运动装备、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四)东亚产业转移和产业链调整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以电子行业为主的跨国公司在亚洲进行电脑、通讯产品的投资,并逐渐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和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进入21 世纪,随着工资成本、资金成本以及税负的加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已经开始把更多的位于价值链中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或生产环节通过投资方式转移到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低廉的中国内陆,由此形成了日本、“四小龙”、部分东盟国家等为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来源地,中国为最终产品的加工装配基地,美国、欧洲和日本为销售市场的贸易格局。由于我国从事贸易品最后的生产环节(即加工装配),东亚产品内分工网络对欧美国家的出口便成了我国的出口。向中国转移的原东亚国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为中国自身对欧美的贸易顺差也就越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卢万青. 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变动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9.(7):61-69.
[2] 李健伟. 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问题探析[J]. 国际贸易,2007.(8):8-12.
[3] 蒲华林.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对我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5):15-22
[4] 赵立斌. 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看中国与东盟、美国不平衡贸易[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
(12):67-72.
[5]卢锋.产品内分工[J] .经济学(季刊),2004.(10):55-80.
[6] 华晓红,周晋竹,宫毓雯.全球价值链与东亚生产网络[J].国际贸易,2013.(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