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区金融体系发展探讨

2021-05-08 10:35

  由于其地理、文化、历史以及战略地位的特殊性,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异,并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薄弱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国藏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而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当前,中国藏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多元经济转型,资金的支持尤为重要。除了财政扶持、对口援建,金融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析藏区金融体系的优劣,探讨合适的金融体系发展方向。一、中国藏区现有金融体系特点中国藏区从行政区划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藏自治区全区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四省内的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藏族自治县。由于制度变迁历史不同,两部分藏区在经济金融体系上有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落后于四省藏区,但在中央政府更多政策扶持下,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因而,以下分析更多地采用西藏数据,代表了优惠政策下的金融发展困境。其他大部分藏区面临的困难比西藏更多。换句话说,西藏存在的金融发展问题在其他藏区也普遍存在。


  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五大藏区在金融供给体系均呈现明显的不足,特点有:


  (一)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且分布不均


  除西藏拉萨、青海德令哈市、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甘肃甘南州合作市等少数中心城市外,大部分藏区的金融机构仅有农业银行、邮政储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原国有机构和农村信用社,不仅没有证券、信托、寿险公司,没有地方性金融机构,就连四大商业银行也没有完全覆盖。政策性金融机构仅农业发展银行一家,且仅设州一级机构。机构间缺乏竞争,因而提供的金融服务极其有限。


  在五大藏区中,西藏自治区属于省级,占据机构设置的行政优势。但其金融机构类型与其他自治区相比,仍大幅落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及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公布数据计算,截止2013年底,西藏的金融机构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及金融中介代理机构,但市场主体太少。


  银行类金融机构仅有6类,缺少其他自治区普遍存在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见表2)。尽管这是由于历史原因,西藏没有农村信用社,农村的金融服务全部由农业银行承担。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其他自治区已广泛存在,而西藏自治区仅在2013年末开办了林芝民生村镇银行。


  其他四省藏区的金融发展并无西藏迅猛,但大体与西藏类似。大型商业银行除农行外仅在州府和个别经济发达县设立分支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没有问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鲜有成立,县以下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经办点。


  (二)金融机构网点少,服务品种少


  藏区地域广袤,人口分散聚居,金融网点无法覆盖所有乡镇。仍以西藏为例(见表3),西藏金融网点的绝对数为722个,在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居最低,其中银行网点677个,比面积仅为其5%的宁夏(西藏面积以123万平方公里计)还低近一倍。每平方公里的金融网点数更是远远小于其他自治区。同是地域广阔的新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银行营业网点分布密度为2087个/万平方公里,加上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密度为3165个/万平方公里,而西藏的数据分别为551和587。西藏的银行网点如此稀疏,实在难以服务于分散的人群。


  2010年以来,西藏及其他四省藏区启动了金融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重点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来弥补金融网点的不足。201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宣布,全区682个金融空白乡镇通过布设POS机或电话支付终端等手段,已实现100%金融服务全覆盖。这是在雪域高原上了不起的壮举。但要实现金融服务的行政村全覆盖,仍不容易。至今,西藏仍有3852个行政村无法在本村取款。


  其他藏区也大力提高普惠服务能力,采用了汽车金融,惠民取款服务点等创新服务方式,但仍未能实现金融服务盲点乡镇全覆盖。另外,县域金融服务基本限于存贷汇,贷款产品主要是信用、抵押、联保贷款,中间业务极少,仅州府所在地有少量创新金融产品,一些基层营业所没有实现计算机联网,连汇兑也无法提供。


  西藏的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达到了地区GDP的328%,表明金融资产在银行系统过于集中,股市、债市的融资功能没能有效发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发布数据,西藏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中,贷款融资占比941%,证券融资仅占59%[1]。在五个自治区中,西藏的股票筹资排名第三,债券筹资排名第四(见表4),虽不是最差,但其仅局限在10家国内上市公司,其他企业的非贷款融资微乎其微。从整个藏区来看,企业和居民得到的金融服务品种较内地明显偏少,县域金融服务品种更少。(三)金融配套服务欠缺,金融机构惜贷


  2013年,西藏银行机构的贷存比为43%,远低于新疆的72%,广西的77%,内蒙的85%,以及宁夏的101%。这表明,西藏银行业的储蓄向贷款转化困难。一般认为,50%的贷存比为是商业银行的盈亏平衡点,表明至少有50%的存款转化为贷款,才不发生亏损。而西藏银行机构的贷存比还低于50%,其盈利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事实上,西藏的金融机构在2013年能够贷款突破千亿大关,已经是创了数个第一:贷款余额增速6215%,位列全国第一;比年初增加41268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3409亿元,同比增长1215%,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均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这表明,西藏银行业开始找到贷款投放的领域,较2012年前是巨大的进步。


  但要看到,西藏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国家的贴息和补贴。西藏区内金融及融资机构贷款利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两个百分点,利差由中央补贴,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还有四个点的特殊费用补贴,极大地刺激了金融机构投放贷款。县及县以下中小微企业均可以享受的108%的优惠贷款利率,为全国最低,因而贷款需求迅速上升。但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配套服务落后的现状仍没有根本改变。担保和农牧业保险服务滞后,银行间市场的运用不足,征信系统尚不完善,这些都造成银行放贷成本高、风险大,故而普遍惜贷,出现贷存比低的现实。这种状况在其他四省藏区尤甚。

中国藏区金融体系发展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育思考——基于学分银行导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