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元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当前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1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创造了75%的新增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央银行发布的<Q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8%,比上年末下降了3.9个百分点③。
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大,因此重视不良率和以把控风险为主的商业银行不倾向于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最希望受到银行帮助即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它们就更不愿意向其放贷。站在银行的视角来分析这一情况,向中小企业放贷主要存在以下阻力:第一,利率的管制。政策导向总是认为放贷低利率就是“扶贫”,从而导致银行不愿意做贷款给中小企业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第二,风险的控制。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为了降低信用带来的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用担保贷款、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降低不良率。
但社区银行与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一样,社区银行具有大银行所缺乏的决策灵活性、服务特色性、信息传递及时性等特点。这导致社区银行可以更好的与中小企业对接,以其灵活性和便利性与中小企业对接,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与中小企业相互促进。
(二)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效途径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2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约为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13.7倍。在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五大行在同业市场中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相比之下,中小商业银行各方面相对较弱,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寡头垄断性质比较突出,且出现失衡,这一不良结果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和同业竞争力。表明我国仍以规模竞争为主要手段,距离成为成熟的市场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社区银行的服务体系可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大力鼓励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特质性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从而提高我国的金融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社区银行的目标群体就是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出现可以更好的带动农村经济,针对农村的金融需求提供特有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建设提供其所学的资金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而且社区银行可以更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其灵活性可以因地制宜,以农村现有情况,衍生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化。同时在不断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开辟新渠道。
三,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稳步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区银行所拥有的资本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因此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是社区银行如何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生存的立身之本,面对大银行规模竞争和兼并压力,社区银行以积极发挥自己的灵活能动性和金融产品的异质性,将社区居民和中小型企业作为目标群体,而并与大银行目标一致,争取高端客户与大型企业。通过服务附近范围内社区中居住的群体和小企业,不断彰显自身的经营特色和扩大自己的品牌效益,与大银行形成互补,而非竞争。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的“当地化”较为明显,社区银行可针对这一经济发展的特色,为不同的特色群体提供想对应得金融服务。
目前,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缺乏指导性的思想就会不断放大主观性色彩和投资改革的盲目性,这就产生了显著的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即资金流向经济法的区域而非需要该笔资金的区域。而制约“虹吸现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④。而社区银行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且有针对想的投放资金可以提高资金的实用性和助力经济发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