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熔断机制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完善(2)
2021-05-08 10:44
按照相关的规则显示,在实际操作中,未来将采取分档确定指数熔断的时间。即当市场触发5%的熔断阈值时,市场将会暂停交易30分钟;而当天14:30以及之后的交易时间内,若市场触发5%的熔断阈值,及全天任何时间段内触发7%的熔断阈值时,市场将会暂停交易直至收市。
(三)熔断机制的市场前景
主流的观点认为,熔断机制经国外资本市场的多年检验,确实为各国稳定市场起到不小的作用。但中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还远未完善,加之已经实施涨跌停机制,熔断机制是否还有用武之地,也值得探讨。熔断机制的出炉,本意是为抑制市场投机行为,降低波动风险,但对于非理性下跌来说,下跌空间被人为阻断,可能会加剧下一交易日的下跌风险。
此外,相比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交易制度自由性并不乐观,投机行为及非理性行为也饱受质疑,加之监管和立法、执法的配套性并未完善,熔断机制能否发挥其被赋予的作用,恐怕还是未知。
二、熔断机制的实施及问题
针对此次暴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磁吸效应
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一份证监会系统研究报告显示,所谓“磁吸效应”,是实行涨跌停和熔断等机制后,证券价格将要触发强制措施时,同方向的投资者害怕流动性丧失而抢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该价格水平的现象。市场表现为涨跌停和熔断的价位存在磁吸力,所以称为“磁吸效应”。
报告指出,A股存在磁吸效应的前提下,由于熔断对市场和投资者带来的巨大压力,其磁吸效应的强度可能远大于个股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并且熔断的磁吸效应可能会与个股涨跌停板磁吸效应发生正反馈而得到增强,具体来说,5%的一级熔断阈值极大可能会加速二级阈值7%的到来,而不是相反。
不论上述报告是否真的源自证监会研究,但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在1月4日及1月7日中显露无疑。在这两个交易日中,股指在触及初次熔断休市15分钟之后,市场并未冷静,而是直奔熔断第二挡7%阈值而去,最终造成A股在4天之内4次触发熔断机制。 (二)我国股市制度存在问题
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中以金融机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居多,占70%左右,美国机构投资者占比更高达90%。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比较理性,着眼于长远,使得熔断机制出现的概率很小。与国外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沪深股市除了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管经验外,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占比过低。中小散户投资者的特点是:投入资金少,大都在几万至几十万之间,他们不太关注估值水平,只想赚快钱;信息获取渠道少,主要来源于微信、QQ等移动网络社区,操作上常常被“从众心理”所左右,买卖频繁,追涨杀跌。中小散户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还会冲击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化价值投资理念,使“机构投资者散户化”成为股市常态,其投资交易行为受市场趋势影响较大,难以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单个中小投资者虽然资金少,但由于人数众多,形成的资金和交易规模却非常大,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散户群体性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市场的运行节奏。
(三)熔断机制本身存在软肋
实际上,熔断机制对于救市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一方面,这种熔断机制是一种指数熔断,而且还是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指数,并不能如实反映股市行情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即便真的触发了5%甚至7%的熔断阈值,仍然还是没有实际作用的。比如,触及5%的熔断阈值时,无非就是暂停交易30分钟而已,但30分钟过后,股市该跌还是照样跌。
综上,我们从“磁吸效应”、“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和“熔断机制本身的软肋”三个方面分析了实施熔断机制带来如此暴跌的原因。为此,我们会针对这三方面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浅析熔断机制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完善(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