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中的“神谕”(2)

2012-08-19 23:00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 Landauer) 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 纳米= 10-9 米) ,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 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前三十年内终止。
  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 。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
  这段话成为许多科学家的座右铭,给人以启示。科学需要梦想,甚至需要形而上的猜想。科学的预言有时在哲学看来有着形而上学的味道。而在人类面临着计算科学的最大难题——计算的极限到来之时,DNA计算和量子计算为实现人类的这个梦想铺开了宏伟蓝图。
  
  七、DNA计算系统
   1994年11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阿德勒曼(L.Adleman)在美国《科学》上公布DNA计算机的理论,并成功运用DNA计算机解决了一个有向哈密顿路径问题[7]。 DNA计算机的提出,产生于这样一个发现,即生物与数学的相似性:(1)生物体异常复杂的结构是对由DNA序列表示的初始信息执行简单操作(复制、剪接)的结果;(2)可计算函数f(ω)的结果可以通过在ω上执行一系列基本的简单函数而获得。
  阿德勒曼不仅意识到这两个过程的相似性,而且意识到可以利用生物过程来模拟数学过程。更确切地说是,DNA串可用于表示信息,酶可用于模拟简单的计算。这是因为:首先,DNA是由称作核昔酸的一些单元组成,这些核昔酸随着附在其上的化学组或基的不同而不同。共有四种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用A、G、C、T表示。单链DNA可以看作是由符号A、G、C、T组成的字符串。从数学上讲,这意味着可以用一个含有四个字符的字符集∑ =A、G、C、T来为信息编码(电子计算机仅使用0和1这两个数字)。其次,DNA序列上的一些简单操作需要酶的协助,不同的酶发挥不同的作用。起作用的有四种酶: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功能是切开包含限制性位点的双链DNA;DNA连接酶,它主要是把一个DNA链的端点同另一个链连接在一起;DNA聚合酶,它的功能包括DNA的复制与促进DNA的合成;外切酶,它可以有选择地破坏双链或单链DNA分子。正是基于这四种酶的协作实现了DNA计算。
  DNA计算与电子计算机完全不同,它的计算单元是装在试管培养液中的DNA长链。通过控制试管的温度和向试管中投放反应物,来进行计算。
  
  八、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 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11]: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 ,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 ,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 ,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 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计算中的“神谕”(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