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2)

2012-08-19 23:08


  目前顺德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了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的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 2000发展到Win 2003及更高级的Win XP。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作用。
  3、开发新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高专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顺德学院自编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教程》作为教材。教材中既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配套的练习册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配套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巩固与提高指导》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废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它也体现了学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4、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顺德学院的考试方式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及自动评卷系统(网络版)”进行,该系统能实现根据设定的题只难度随机组合考试题目,自动评改考题并给出考试成绩,完全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体现了考核的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计算机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不断创新。顺德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分级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成绩,使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办公网的管理与维护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