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3)
2012-08-21 20:38
音译结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一个英语合成词中的一个词根音译,另一个词根意译。如:internet是由构词成分inter(表示相互的意思)和net(网络)合并而组成的词。“因特”是inter的音译,“网”是net的意译。另一类是半音半以外来词,即考虑读音翻译得接近,又考虑使用的汉字跟这个词的意思。例如:黑客:hacker等等。
3.3语言的融合
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两种不同的语言长期接触,会不断的融合,形成一些新的固定的词或词组。如:ASAP(As soon aspossible)尽快、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BTW(By the way)顺便提一下、EFT(Electronic Fund Transfer)电子资金转帐、AFK(away from keyboard)暂时离开等等。
3.4双语现象
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为了节省时间常常是用精简的词和简短的句子回答对方的问题,因此当用汉语回答比较简单时,他们就选择用汉字输入;当用英语回答比较简单时,他们就选择用英语回答;同时他们也可能把两种语言结合起来,用最精简的话来回答对方的问题。例如:“U是什么Pro?”、“倒ing(晕)”、“郁闷ing”、“L公(老公)”等等。
4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
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以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快速发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研究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有重要的意义。
4.1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参与网络交际,导致操作系统语言和网络交际语言的广泛使用。例如:界面(interface)、3G(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大虾(大侠)、56(无聊)等等.同时网络与社会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渗透,有很多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应了社会发展有了生命力。在将来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仍旧不断会创造出来。
4.2信息传递的便捷
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由于网络采用的是书面文字的方式,即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不得不创造出或改造出能适应网络交际的这种特点的词语来,尤其在聊天室中,你输入的速度过慢可能会让对方失去交流的兴趣,同时上网都是要按时计费的,因此人们不仅用可读的语言符号,还动用了数字、图形、表情等非可读的副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例如:886(再见)、:)(开心)、(:<)吹牛大王、VG(verygood)、3q(Thank you)等等。
4.3标新立异的个性
当代网络交际的发展更多的是靠年青人的参与和推动。据有关部门调查,率先掌握并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大多为16-35岁的“新新人类”。在网络这个没有等级、没有权威,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中,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因此交际双方在隐去了真实身份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毫无掩饰地与素未谋面的人聊天、谈心。青年人喜欢追去时髦、不拘陈规,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创新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使一些体现个性且适合网民口味和网络传播的新词语能够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传播中的“固定用法”,进而激发他们再创造的信心和动力。
4.4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性是独特的也是多元的,认为人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创造性,鼓励人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意义的(非传统标准的“意义”)价值观和世界观[8]。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创新性。在网络语言符号中表现在创造新的词汇,改变词汇原有意义、或创造新的非语言符号,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新的网络语言符号不断出现且迅速发展。如:爬墙头(光看帖子不发言)、拍砖(批评或点评等)、油墨(幽默)等。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