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地处湘江中游,位于北纬27°10′~27°20′,东经112°34′~112°44′,北起福田镇,南至樟木市,东起南岳镇,西至界牌,面积约为342平方公里,自隋文帝起,衡山被誉为天下南岳。
衡山的植被、土壤和地质地貌发育都比较典型,我们在
1.衡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衡山主体为燕山期花岗岩,属于受一定程度变质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由于断层发育,前山多悬崖峭壁,地势陡峻,后山较平缓。矿物组成长石约50%,石英30%,黑云母10%,还有白云母、斜长石和金红石等。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的伟晶质花岗岩,节理发育,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几米到数十米厚的风化层。衡山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较轻,为砂壤或砂土。花岗岩外围分布有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前泥盆纪的浅变质岩,这些地区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质地粘重。衡山山麓地区,东部主要为花岗岩,具三组节理,常有石英脉。西部主要为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志留奥陶纪石英砂岩及千枚状面岩,在岩性方面,红色岩系比较软弱。自喜马拉雅运动以后,衡山东西两侧发生巨大断层,形成许多高峰、断崖和峡谷等。在上述地质地貌条件下,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风化后的残积物和堆积物,剖面多砾石。
衡山土壤形成的气候和植被条件
海拔500米以下低山和山麓
海拔70米处年平均温度17.5℃,最冷月平均温度
常绿阔叶林的苦槠、甜槠、面槠、青栲、石栎;针叶林的马尾松、杉木、毛竹;人工植物有油茶、油桐
红壤化过程不断进行,发育为山地红壤
海拔500~1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