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指出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为该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青海共和
1共和县农牧业基本情况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辖4镇7乡100村347个农牧生产合作社,17 871户85 167人。有天然草场128.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120.9万hm2。2008年存栏各类牲畜174.63万头(只),其中:绵山羊124.99万(只)(藏系绵羊116.99万只、改良羊8万只),占71.57%;山羊31.85万只、占18.24%;牛16.43万头(牦牛14.65万头、黄牛1.43万头,奶牛0.37万头),占9.41%;马属动物1.36万匹(头),占0.78%。适龄母畜比例达53%,总增率40.1%,出栏率43.78%,商品率37.69%。
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牛羊育肥户4 325户,占全县农牧户的41.3%。羔羊育肥户4 595户,占全县农牧户的38.8%。2009年全县牛羊育肥共出栏166 399头(只),羔羊出栏112 111只,完成出栏任务101.9%。
2畜牧业现状和制约因素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区饲养牲畜数量也随之增加,草地资源供养不平衡,草畜矛盾突出[1]。全县各类牲畜共174.63万头(只),折合211.08万只羊单位,全年需草102.71万t,实际缺草27.50万t,超载56.70万只羊单位,超载率36.57%。由于草地长期放牧加之气候干旱,鼠虫危害,毒杂草蔓延和其他人为因素,草地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县退化草地面积已达105.97万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7.6%。因此,县委、县政府做出加大全县牲畜出栏率,加快牲畜周转,减少草场压力的决策和措施。
3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条件
3.1建立牲畜出栏的奖励机制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先决条件是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的目标,解决好这2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大牲畜出栏率,实现人、畜、草三者平衡与经济化协调发展,争取到2012年全县各类牲畜稳定控制在185万只羊单位以内[2]。为了鼓励农牧民加大牲畜出栏的积极性,首先要采取政府引导,特别是在政策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尽快出台牛羊育肥的补偿机制和羔羊育肥的奖励办法。其次是业务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广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让广大农牧民真正了解和明白这项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转变农牧民群众的饲养意识,只有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加快牲畜周转,增加经济收入,才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必由之路。
3.2加大牛羊和羔羊育肥的政策支持
国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视并加大支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力度[3]。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支持青海省藏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正确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保持草原生态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草原平衡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关键,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指导思想,为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对那些牛羊育肥大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在畜用暖棚、饲草饲料加工机械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同时协调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方面给予贷款,并对一些表现突出的牛羊育肥大户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体会到政府是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坚强后盾。
3.3加大牛羊和羔羊育肥的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不但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要有扎实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不但要转变农牧民群众的饲养意识,更要转变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采取包乡、包村,服务到户,把农牧民需要的科学养畜的技术,第一时间送到农牧生产第一线。对全县的牛羊育肥户要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育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使以往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单纯的放牧饲养引导到科学养畜的轨道上来。
4发展建议
4.1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关于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2012-08-28 21:17
关于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