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计划——关于可控制核聚变(12)

2012-08-28 21:18


本方案设想的不足之处、技术细节漏洞应该不少。这必须经过大量试验得到一手数据进行实际修正,并且最终找到尽可能精确的解答。我对工程方案之形成的逻辑推定过程应是比较严谨的,初步的力学计算和电脑模拟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既是工程设想,用工程计算的手段也算正常。对非线性爆炸过程问题的研究涉及不多,这是一个缺陷,若能正式展开具体模拟研究,这个方面必加强,好在科学界这方面的实际研究成果不少。
方案涉及的问题非常大且广,但分解开来,每一个方向的子课题已经被前辈科学家精确解答,因此我们把工程问题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

爆炸的能量是可以有控制地加以转化利用的,现实中的爆炸能量转化系统就有:内燃机、火炮发射、火箭发动机等等,这些事实尤其是火炮发射,证明了大能量的爆炸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地下核爆炸的现实,证明核爆炸并不是破坏力没有边际的巨大能量,它有实实在在的能量计量单位,深层小当量地下核爆炸的破坏半径是十分有限的,大气层核爆炸的那个大半径火球是在仅一个大气压条件下的最终产物,采用一定的手段在人造大空间工程内实现无损伤核爆炸是没什么问题的。有关核爆能量这一点,公开的资料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广岛在爆心处现在还矗立着当年爆炸后留下的废墟(并非‘夷为平地’),它的屋顶钢结构还完好无损,大面积的倒塌房屋主要还是当年日本常见的木头建筑;我国第一核试的钢塔也只是顶尖部分被汽化,其余大部分还是因高温软化躺在原地。

本文提出并在理论计算上验证爆炸动能可用工程约束,进而推定核聚变能量是可以用大工程手段被约束并加以利用发电的。从理论上否定“核聚变只能引发氢弹爆炸,却不适用于核聚变发电,因为电厂不需要一次惊人的爆炸力,而需要缓缓释放的电能。”这个教科书上的著名定论,证明现代低当量核爆炸的动能破坏力与现代人类爆炸约束工程能力之间有巨大的交集空间,若仅能证明只有一个交点或交集很小,这样的设想从工程角度来讲也是不成立的。与通常的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不同,本设想不试图发现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它的目的是对我们所提出的物理工程概念进行论证。

 

化石能源正一点点枯竭,人类在一天天进步,聚变发电必定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石油、煤炭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化工原料,有了这样的大型核发电系统后,还用它们作为燃料简直是太奢侈了!

这世界是好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事就这样成了!

庄子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此大小之辩也”。聚变核爆炸能量的确是非常之大,当我们站在更“大”的立场上看待它时,它就不那么大了。连续间隔的爆炸在极长的太阳寿命面前就是连续的燃烧。对万事万物只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观察,就有可能找到看似简单实为精妙的解决方案。不用条条框框约束人的思维,人就可能找到一些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是我对老子“绝圣弃知”思想的理解,绝对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空中楼阁式的胡思乱想!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想入非非是不可能找到科学难题的正确答案的。我这里没有否定任何科学定理¬¬——定理在进行正常计算时是必须遵循的真理,只是对某个不一定精确的“定论”进行了一个改变发生环境的理性地分析否定,离经不叛道。
写了这么多,其实只是说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用一万份重量钢铁;数十万份重量混凝土;造数万倍TNT同重水体积的地下空间;空间中一千倍体积为无支撑球体空间。这种条件实现对一份TNT当量爆炸的约束理应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人类也掌握了聚变核爆炸特定效应的控制手段——比如降低冲击波能量比例。就算要投入一亿吨钢铁搞这个工程(这是不可能的上限),以我国现在的国力也没什么不可以想象的——如果是常规开挖、常规封闭,这将是一个工期二十年左右的土木钢铁地下工程,不过只占用国家钢产量的3%至5%,而得到的发电装机容量却是使国家现有容量在技术上立即轻易无限制地成倍上翻!且永远根绝所谓能源危机。我国目前的煤炭年开采量——21亿吨,已经超过了国家环境容量没有上升空间了,要提升煤产量只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石油消耗水平也接近极限,唯天然气因为作为比煤炭、石油清洁的化石能源还有一些替代上升空间。技术成熟的水电、裂变核电的发展成为我国目前优先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了,受开采、储量的限制它们也会有一个上限。

燧人计划——关于可控制核聚变(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